收藏热线:18511218108
满280包邮(偏远地区除外)

【清库秒杀】中国古代书法笔底云烟书法小版珍藏册

加入对比

中国书法 中国文化

  • 市场价:¥456.00元
  • 本站价:    评价:  已有 0 人评价,100% 好评
  • 优惠券: 感恩回馈 礼惠全场18元 感恩回馈 礼惠全场2元 蛇年贺岁代金券10元 更多>>
送货至:

数量:

藏品价格与品相直接相关,紫轩藏品为您提供最高性价比的收藏服务,欢迎电话垂询18511218108,紫轩藏品,值得信赖!

相关文章

产品详情

  • 邮票规格:单枚邮票

【藏品介绍】

 

【藏品名称】:中国古代书法笔底云烟珍藏册

 

 

【藏品内容】

 

中国古代书法笔底云烟珍藏册目录

 

1、2006-23文房四宝邮票

2、2003-3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小版

3、2003-3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

4、2004-28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小版

5、2004-28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

6、2007-30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小版

7、2007-30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

8、2010-11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小版

9、2010-11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

10、2011-6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小版

11、2011-6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

 

 

【藏品价值】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也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中国文字的独特艺术魅力。为宏扬华夏文化,中国邮政从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印制成邮票,先后发行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中国古代书法邮票

 

 

【藏品价值】

 

   此珍藏册装帧精致、设计新颖、内容详尽、图文精美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此邮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它充分满足了广大收藏者的兴趣爱好,此邮册具备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藏品鉴赏】

 

 

 

 

▲  中国古代书法笔底云烟珍藏册

 

 

 

 

 

 

 

 

 

 

 

2006-23文房四宝邮票

 

 

    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文房用品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文房”的称谓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指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唐代以后的“文房”专指文人书房。作为文化艺术工具,笔、墨、纸、砚以其独特性能催生了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也促使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用绘画、书法、雕刻等加以装饰,成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品,并逐步成为收藏品。

   文房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选材制作不断趋于完善和精美,历代都曾有名品、名匠产生,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至今享有盛名。湖笔产地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徽墨产于安徽徽州府歙州(今歙县),以松木炭为基本原料,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宣书宜画,书画家公认其“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宣纸因产于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而得名,纸质洁白,纹理细密,柔软轻飘,墨韵清晰,不易蛀蚀,经久不变,被誉为“纸寿千年,墨润万年”。端砚被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市)东郊的端溪。端州之石为水成岩,用它制成的砚台细润坚实。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

  周·毛公鼎、秦·泰山石刻

 

 

 

 

 

    篆书分大篆、小篆两种。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字体,周宣王时把大篆书体称为籀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代通用的标准字体,体势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细长,上密下疏,显示出平稳凝重、飘逸舒展的特色,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

 

   “周·毛公鼎”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公斤。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士林故宫邮局”)。毛公鼎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 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宽窄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两刻辞均为书法家、秦相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秀美;线条圆健似铁,寓圆于方。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10字”。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

东汉•乙瑛碑     东汉•张迁碑     东汉•曹全碑     东汉•石门颂 

 

 

 

 

    隶书是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起源于战国后期,成熟于汉代,以东汉碑刻最为典型,因而书法史上称为汉碑。这组书法邮票主要是根据隶书风格的典型性及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和知名度,选择了《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作为邮票的内容。他们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名作,有的书法史著称之为“汉碑四大名作”。

   东汉.乙瑛碑:该碑立于东汉桓帝水兴元年(153年),原来旧址在山东兖州仙源县,今藏曲阜孔庙。《乙瑛碑》为汉代正体隶书之最典型作品。其书法端庄典雅,浑厚流美。堪称东汉“庙堂书法”的典范。也是今人学习隶书最受推崇的范本之一。

   东汉.张迁碑: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原来在山东东平,后移泰安岱庙。碑文颂扬谷城宰张迁在任时的惠政。其书法造型古朴奇崛,气韵高古雄强,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有大匠之风。

   东汉.曹全碑: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文颂扬合阳县令曹全的德政,出土于明朝万历年间,该碑现在西安碑林。此碑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为汉碑灵巧秀美的代表。

   东汉.石门颂: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1967年石门修建水库,将原石移至汉中博物馆。此颂书法风格卓然,笔势简约,时而内敛,时而奔放,有山林高士之气,世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

宣示表、张猛龙碑、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颜勤礼碑、玄秘塔碑

 

 

 

 

 

    楷书亦称正书,或真书。其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始于东汉,兴于唐代。唐代楷书书法大家辈出,尤以唐朝“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褚体”(褚遂良)、“柳体”(柳公权)楷书作品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楷模。古长安唐朝都城,是唐文化的精华所在之地,而西安作为唐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镇,也代表了唐文化的最高水平,而遍布省内的碑文石刻,尤其是代表了中国书法楷书最高成就的唐代碑文,不仅为陕西的文化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而且也成为古长安作为世界大都市的见证。

   《宣示表》是《楷书》邮票题材中唯一非石碑原件。原作者钟繇(151-230年),颖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人,三国魏之重臣。一生创立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三体,实现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里程碑过渡,奠定其书法史上“正书之祖”的崇高地位。“章程书”即钟繇自创的新体楷书。钟繇三体书真迹早无一件在世,铭石书难觅踪影,章程书和行狎书仅能找到十余种摹本。楷书代表作的《宣示表》真迹相传为承继三国魏而一统天下的晋朝统治集团琅琊王氏家族所获,后经家族子弟王羲之之手,最终被王修带入坟墓,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流传于世的《宣示表》,被认为是宋代根据唐朝留存的王羲之临本摹刻的,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光义旨令把内府所藏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书法墨迹,经双钩描摹后镂枣木板刻,再用澄心堂纸、李迁王圭墨拓印装订成《淳化秘阁法贴》10卷,简称《淳化阁帖》、《阁帖》。《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

   《九成宫醴泉铭》又称《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征撰文,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刻。碑高270厘米,厚27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此碑现存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雁塔圣教序碑》又称《褚圣教序》,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刻,分两石刻,分别嵌入唐慈恩寺大雁塔南门左右龛内。左龛内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撰之序,右龛内系太子李治所撰玄奘取经过程的记,二者均由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书。碑高148厘米,宽69厘米。序碑额刻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左向右写;记碑额刻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行,行四十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右向左写,两碑相对而立。圣教序的文字稍小,较为端正。碑冠下部刻有造型优美的佛、菩萨和四天王像,碑底刻有飞天舞乐图,碑两侧为富有变化的阴刻蔓草图案花纹。刻石者为万文韶。此保存完好无缺,字迹清晰,纹饰优美,字体瘦劲秀丽而时兼行草,间用分隶,具有丰神,是褚遂良晚年杰作。此碑一出,褚书成为一时风尚,甚为世人重视。现仍嵌存于西安大雁塔内。

   《颜勤礼碑》又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碑高175厘米,厚22厘米,宽90厘米,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碑。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现存两石及、一侧,文至“铭曰”止。碑阳十九行,碑阴二十行,每行各三十八字,碑侧五行,每行三十七字,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七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颜勤礼碑》书写于颜真卿七十一岁的晚年,正值鲁公楷书风格趋于成熟的时期。既能从容于法度之中,又能纵横于绳墨之外。其书锋外国语秀出,行以篆籀笔意,其点画圆劲画不含糊,顿挫扭转皆有微妙之迹。布局创大字充格的写法,尤见气势之博大,笔力雄强,沉着端庄而不失精丽,犹如他的为人,正直、忠烈、凛然不可侵犯,朴实倔强、刚胜于柔、内美外溢。加之久埋地下,未经后人剔剜,丰神饱满,远在鲁公其它碑刻之上,为颜碑中最精彩者,也是楷书学习的最佳范本,此碑文今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玄秘塔碑》又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刻 ,《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五寸,宽五尺一寸,今存留其拓本纵38厘米、横23厘米。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书,运笔遒劲有力,字体学颜出欧,别构新意。清代王澍以为:“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此碑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刚健,神韵清雄,传世碑刻十余件,皆为楷书,被称为楷书经典。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风范影响深远,后人习楷书多“以柳体入门,以颜体见功”,现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

兰亭序、黄州寒食诗帖、祭侄文稿

 

 

 

 

 

    公元352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邮票所选用的“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书法生涯中的代表作,是中国行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此作为宋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后写下的两首诗稿,原帖为纸本,纵34.2cm,横189cm,计16行120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州寒食诗》行书起笔,从规整的字形、笔迹逐渐变化成笔随意到,心手合一的境界,流露出苏体字豪放不羁的个性与作者洒脱俊逸的才华。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念侄子季明所自撰的一篇祭文,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9月。原稿为麻纸本,纵28.8cm,横75.5cm,计25行234字(涂34字)。书卷通篇气势非凡,书者满怀悲愤,以沉雄伟健的笔力,恢弘博朗的气度,运笔挥洒,一泻到底,沉痛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血性之人见者莫不动容。颜真卿忠厚笃定,楷书功力尤深,在此基础上所写行书,从内容乃至形式境界极高,由此而另创一代新风,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

平复贴、初月贴、古诗四贴、自叙贴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西晋名家法帖。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平安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由于古代书家如李斯、钟繇、张芝等,虽是流传有绪的人物,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风化剥蚀等,与墨迹多半相去较远;再者,此前墨迹虽有不少,但书家皆不署名,无法考证。因此愈显《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万岁通天帖》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万岁通天帖》即十卷之一。《万岁通天帖》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法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董其昌语)。廓填墨迹本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传唐代张旭书。张旭(675年~750年),字伯高,又字季明,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古诗四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录文为四首诗赋。前两首分别是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古诗四帖》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自叙贴》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紫轩藏品www.bjzxcp.com全国知名收藏品牌,专注于现代钱币金银币邮票收藏,正品承诺,七天退换货保障,终身质量保证,出手无忧,全网最低,全国统一订购热线:18511218108, 紫轩藏品没有收藏价值的一律不上架,没有投资价值的一律不推荐,选择紫轩藏品为您的收藏投资保驾护航。

购买记录(1)

订单号 用户名 购买数量 购买城市 购买时间 订单状态
20241029*** 刘** 1 晋城 2024-10-29 15:30:10 成交

1/1 第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0)

用户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 0%
    中评: 0%
    差评: 0%
  • 评价立送20积分,晒单额外赠送50积分
    我购买过商品  我要评价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商品咨询

商品咨询

温馨提示:
因厂家更改产品、产地等不作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回复的内容仅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参考意义,若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多多谅解,敬请谅解,谢谢!
咨询客服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