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纸币收藏辨误:为什么发行量不完全等于存世量?
日期:2025-04-10人气:60 评论:0 条发表评论
物以稀为贵,是收藏铁律。就人民币纸币收藏来说,通常认为存世量是判断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并且是决定性因素,所以被收藏者和投资者非常看重。
那么,如何判断纸币的存世量?又如何判断发行量与存世量的关系?藏界有一种说法是发行量等于存世量或不等于存世量,这是为什么?以流通纸币与纪念钞比较,二者功用不同,前者用于流通,后者重在收藏。因此,流通纸币的发行量,肯定远大于存世量,而纪念钞的发行量几乎等于存世量。
关于纸币发行量的多少,多以冠号多少为依据进行判断。一般说来冠号多,发行量大(二字冠与二字冠、三字冠与三字冠相比),但如果一概而论,仅据此判断某种纸币藏品的存世量则不尽全面,存在一定或很大误差。
关于纸币的存世量由什么来决定,有资深藏家归结为两种情况,即“有意收藏”和“无意收藏”。所谓“有意收藏”是纸币收藏的初衷和收藏者的基本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散钞或单张收藏。再就是件、包、条、捆收藏,这样的大宗吸货不是流通过程中的无意留存,而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所谓“无意收藏”,一般是指滞留在民众手中而“忘记”花去的纸币,数量不少也不会很多,对纸币存世量的影响有限。显然,决定纸币存世量的主要因素,不是普通人的“无意收藏”,而是收藏投资者的“有意收藏”。
回顾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流通时代,普通人的收藏意识薄弱,有能力收藏者鲜有。因此,“有意收藏”多见散钞单张,至于件、包、条、捆收藏则很少或极少。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第二套人民币“水坝5角”,其存世量币同套其他券别相比多很多,包货、捆货也不少见。原因是什么?
资料显示,第三套人民币自1962年4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行,计有7种面值,其中“纺织5角”最晚于1974年开始发行。
在此期间,第二套人民币其他券别在1964年5月15日退出流通后,唯独“水坝5角”还在印制并与第三套人民币混合流通使用,充当第三套人民币5角辅币的角色,直到第三套人民币“纺织5角”1974年问世。
1999年,第二套人民币“水坝5角”正式退出流通,较之2000年7月1日整体退出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仅仅早了大约1年。
到了人民币纸币收藏已然兴起的1990年代,第二套人民币大多数券别存量稀少,只有“水坝5角”存世量较大。时值1997年钱币收藏出现大行情时,市场可见包货、捆货,其原因如上所述。
再举一个“有意收藏”决定存世量的例证。第三套人民币10元“大团结”发行冠号1054个,其中荧光版(含补号)不足10个,对比“背绿水印1角”16个冠号、“平版水印5角”30多个冠号,荧光版“大团结10元”的存世量远多于“背水”和“平水”。
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出现发行量与存世量的背离?资深藏家分析认为,第二套人民币“大黑拾”因其版本特殊和存世量稀缺,好品相单张创下过超过20万元的拍卖成交纪录。在其光环笼罩下,同面值的第三套人民币“大团结10元”被“有意收藏”多了很多。
到第四套人民币从发行到退市,纸币收藏热潮高涨,出现大量“有意收藏”的件、包、条和捆货。因此,如果仅用冠号多少判断纸币存世量,难免会出现失误和偏差。
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阅读,目的在于为广大藏友提供丰富的收藏资讯及各类干货,互联网崇尚分享,由于不少内容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18511218108删除,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和赞同文中的观点及内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参考)内容有不当之处,请欢迎纠正,谢谢!
下一篇:关于钱币靓号的深层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