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为何有少数民族文字?揭秘一版币伍仟元蒙古包的独特地位
作者:xiaoyang日期:2024-07-15人气:418 评论: 条发表评论
在一版币十二珍中,伍仟元蒙古包被认为是仅次于牧马图的无冕钞王,二者合称“第一套人民币双至尊”。
在知名钱币交易平台赵涌在线,一张季军分伍仟元蒙古包曾拍出92万的高价,可谓当之无愧的珍品。
除去发行地集中、存世量少等特点,伍仟元蒙古包还身负着一个难得的“第一”。
——我国人民币发行史上第一枚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票券。
钱币的重要性在于,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一个呼唤统一与团结的年代,作为中华民族身份的识别,助推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之前,所谓各地流通的官方货币,大多以汉语作为识别文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1948年一版人民币发行初期。
以同为一版币十二珍的20元打场为例,发行于1949年,正反为全汉字标识。
单一汉字的票券对于内蒙、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来说,无疑造成了理解和流通上的困难。
内蒙当地牧民可能因为不能识别票券上的文字,而难以形成认同感与信任感。
但当时的历史时局,又必然逐渐走向全国范围内的团结,各族人民对统一的向往,让在钱币中加入少数民族文字的需求应运而生。
1951年5月17日,伍仟元蒙古包票券由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在人民币发行史上首次使用蒙古文在背面标明行名与面值,于其他全汉字标识的一版币中独树一帜。
在此之后,一版人民币共发行了6种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票券,分别是4张维吾尔文和2张蒙古文。
从一版人民币5000元蒙古包开始,多民族文字就成为人民币发行的特色。
在1955年发行的二版币上,各面额票面均印有有蒙古文、维吾尔文和藏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
1962年,三版币在我国颁布《壮文方案》、明确以拉丁字母规范拼音壮文的基础上,增加壮文,并按照蒙、藏、维、壮的顺序排列。
在此之后,人民币中的语言文字就以蒙、藏、维、壮为固定制式,并沿用至今。
这种特征自一版币5000元蒙古包开创先河,在之后的第四、第五版人民币中依旧能够见到。
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这种逐渐由单一汉字,转向多民族文字共融的历程,不仅方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而且代表了我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决心。
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阅读,目的在于为广大藏友提供丰富的收藏资讯及各类干货,互联网崇尚分享,由于不少内容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18511218108删除,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和赞同文中的观点及内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参考)内容有不当之处,请欢迎纠正,谢谢!
下一篇:枣红1角纸币的版别,以及冠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