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邮票百科 > 特字邮票 > 特17:储蓄

特17:储蓄

作者:紫轩藏品日期:2013-09-14人气:1671 评论: 条发表评论

基本参数
志号 特17 类别 特字邮票
每套枚数 2 枚 印刷方式 雕刻版(无背胶)
每套面值 0.12元 发行日期 1956-10-1
序号 名称 面值 发行量
1 储蓄徽标(黄) 0.04 元 900 万
2 储蓄徽标(红) 0.08 元 1400 万

特17:储蓄

“储蓄”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后汉书》:“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这里的“储蓄”,指的是积谷防饥。

储蓄金钱,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工具叫做“扑满”。它用泥土做成,只有入口,没有出口。钱币从入口投进去,待积满后,便将它敲碎,取出备用。“扑”是击破的意思,“满则扑之”,故称“扑满”。这种积钱的方式,具有积零成整,积少成多的优点,故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种古老的积钱方式是窖藏,即把钱币或金银之类,放在坛罐等盛器里。埋置地下,或者藏在墙壁夹缝里。专门办理储蓄的机构,大约自唐代开始。唐朝由于商业的发达,商人在大城市里设立柜坊,替人保管钱币,存钱的人可以随时凭券提款。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大商人为了筹集资金的方便,设立了钱庄、银号、票号等,接受存款,并且付给存户一定的利息,这是储蓄业务的开端。

1580年,在意大利威尼斯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银行得到普遍发展。184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新式银行“东方银行”,由英国人开设。1897年,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由官商合股经营。1904年,清政府户部筹办了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设于北京。1908年,“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后来,储蓄业务便逐渐由银行承办。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群众积极参加储蓄,把自己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信用机构,具有积聚社会零散资金支援国家建设的意义。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经营的储蓄存款分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前者有一定的存期;后者存期不定,可以随时支取。据统计,到1955年底,全国城市储蓄总额已达到15亿5千4百多万元,比1949年增加155倍多。

1956年10月1日,为了宣传储蓄在支援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中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储蓄)特种邮票,全套2枚。卢天骄设计。雕刻版。高品璋雕刻。齿孔14度。无背胶。邮局全张枚数104(8×13)。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印制。

紫轩藏品分享 更多

热门商品

超值推荐

限量热卖

限时降价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