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币简介暨苏三币的来历
日期:2020-03-24人气:1624 评论:0 条发表评论
第二套人民币简介暨苏三币的来历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已经基本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发行的。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解放战争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逐渐消除,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市场物价稳定。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国库储备连年增加,货币制度也得以巩固和健全。但战争期间超量印刷发行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并未彻底消失,为适应市面上流通纸币大幅度贬值的状况,第一套人民币纸币的最大面额已经从初期计划的100元加大到了50000元,而且单位价值很低,市场上大多数商品都以“万元”为计价单位,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另外,由于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技术条件低劣,第一套人民币纸币的纸质和印刷工艺都比较差,流通磨损非常严重,简陋的防伪措施也不利于防范造假。
为了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的不便,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行新版(第二套)人民币和收回旧版(第一套)人民币的命令。命令指出:“为适应国家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在财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巩固我国的货币制度,以便利交易和核算,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币(第二套人民币),收回旧币(第一套人民币)……”。该命令公布将要发行的新版纸币共有11种面额,即:1、2、5分,1、2、5角,1、2、3、5、10元。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一切货币收付、交易计价、契约、合同、单据、凭证、帐簿记载及国际间的清算等,均以第二套人民币为计算单位。所有在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前的一切债权债务,包括国家公债,也均按法定比率折合第二套人民币计算和清偿。所有第一套人民币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按法定比率收回。
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专家罗工柳、周令钊、王式廓与印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张作栋、王益久、沈乃镛、武志章、刘玉山、高增基等共同完成的。这套纸币从1951年2月开始设计,1952年2月20日政务院审定了1、2、5分,1、2、5、角6种辅币和1元券的设计稿,1952年3月4日审定了2元、3元、5元券设计稿,1954年12月30日审定了重新修改的10元工农联盟券设计稿。第二套人民币的凹版雕刻是国内技术人员首次在国内、国际上展示高超水平,参加人物、风景、装饰、花纹雕刻的人员有吴彭越、林文艺、刘国栋、李曼增、赵亚云等,其中代表性作品:2元券正面的延安宝塔和5元券的民族团结群像,均出自雕刻家吴彭越先生之手。这套纸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元”、“角”、“分”面额,以及各个大写汉字数字,均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书法家马文蔚先生书写。
为提高防伪假水平,第二套人民币在印制工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分券采用双面胶版印刷;角券正面采用凹版印刷,背面为胶版印刷;元券则为双面凹版印刷。面值最大的10元券除采用双凹印制外还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多色接线技术。
起初,第二套人民币中并没有设计3元这个独特的面值。在贰圆券之上,原设计方案依次是5元、10元、50元、100元四种大面额纸币。1952年初,我国向苏联提出,希望苏方能帮助印刷这四种纸币,总共计划印刷40亿元。苏联方面表示同意,并初步按照这个方案安排了生产计划。但在1952年10月底,时任中央财经委主任的陈云同志针对盘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印刷和输入第一套人民币大额假票的现状,向中央提出建议:取消10元、50元、100元这三个面额,把第二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限制在5元。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台湾方面制造和传播假票的成本,减少假票造成的危害。同时针对取消大面额纸币可能造成的流通不便,建议仿照苏联卢布纸币的面额设计,增加一种3元的面额。中央经研究同意他的意见,取消了三种大面额纸币的订货,改为只委托苏方印刷3元和5元两种纸币。并根据国内流通需求增加的情况,向苏方提出增加订货量,把原定的印刷总额40亿元增加到45亿元。
由于新方案设计的面额大大缩小,票面总值却增加了5亿元,导致印刷工作量增加到原计划的三倍以上,给苏联方面安排生产造成了一定难度。为了尽量减少时间上的延误,新增加的3元券并未做全新设计,而是把原来5元券的正面设计图案“井冈山龙源桥”直接挪用过来,略加调整便定稿了,5元券则改用原先计划用在10元券上的“各族人民大团结”图案
1953年10月,中苏两国正式签订合同:中国委托苏联印刷3元券10亿张、5元券5亿张。后来又追加了一些订货,最终实际印刷3元券10亿3095万张,5元券9亿零800万张。
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发行流通后,由于其印刷工艺精湛、防伪措施优秀,以及各处边防口岸对入境物品的严格检查和防范,当初预想的“台湾方面大量印刷输入假票”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另一方面,各地对于流通中缺少大面额纸币造成不便的意见纷纷反馈到央行,并上报到政务院(国务院的旧称)。
根据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此事的批示意见,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在1954年9月30日重新与苏联洽商,希望恢复印刷拾圆券。苏方原则上同意代印。于是央行迅速开展拾圆券重新设计的工作,以便尽早向苏联提供设计方案。1954年12月30日,新设计的10元券正面“工农联盟”图稿通过了政务院的审批。
经过洽谈协商,1956年6月14日,我国与苏联正式签订代印10元券的合同,首批订货10元券2亿张,面额总计20亿元。1961年3月24日,又追加订货3亿张,计30亿元。到1962年6月30日,合同执行完毕,5亿张10元券全部运抵中国,此后未再追加订货。因此10元券最终印刷量是5亿张,大约只相当于1953年版3元券和5元券各自印刷量的一半。
限于当时我国的技术能力不足,无法自产带水印的钞票纸,所以在国内印刷的第二套人民币纸币所用的水印纸均需从苏联进口。除了纸分币主要采用无水印道林纸外,央行以进口苏制特1号空心星水印纸印刷1、2、5角和1元纸币,以特2号五角星/云纹混合水印纸印刷2元纸币。
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正式发行面市。当天共发行了10种面额,即1953年版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纸币。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了1953年版10元券。后来,中国人民银行出于改进印刷质量和争取自力更生的目的,对1953年版红色1元券和1953年版酱紫色5元券的图案、花纹分别进行了调整和更换颜色,于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1956年版黑色1元券和1956年版深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币纸币的官方版别由最初公布的11种增加到13种。
1953年版红色1元券于1955年3月1日发行流通,1956年版黑色1元券于1961年3月25日开始发行流通,均采用苏联特1号水印纸印刷。这两种1元券是第二套人民币中同一面额发生设计变化最明显的,不但票面颜色完全不同,而且正面背面的图案设计也有明显区别。这样大幅度的设计修改,在人民币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这次大幅度修改设计,原因是这样的:1955年7月,也就是1953年版红色1元纸币发行仅四个月后,央行陆续接到各地分行报告——流通中的1元纸币大量发生褪色现象,程度严重的甚至破坏了票面图案的完整。央行立即将情况汇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批示要求央行邀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该纸币进行技术分析鉴定,同时又指示公安部门尽快调查生产过程中有无人为破坏。
后经技术分析确认:1953年版红色1元纸币变色褪色的主要原因是油墨的连接料性能差,在纸张上的附着力弱,尤其是在松、柏、杉等材质的木箱中更易脱落褪色。在我国南方,人们常将钞票放入木箱中保存,再加上高温潮湿气候的影响,变色褪色问题就愈加严重。技术鉴定还证实,在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各种颜色的油墨中,红色油墨稳定性最差,黑色的最好。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要求印钞厂改进油墨的连接料,改变油墨配方,另一方面向国务院建议重新设计一种新壹圆券,以取代红色1元券。
经周恩来、李先念、陈云等领导人批示,央行最终确定在新设计的1元券上采用性能稳定的黑色油墨,同时还对新1元券的票面设计做了一些改动:按天安门城楼平时的样子,取消了原设计中天安门上的八个宫灯,在城楼两侧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条标语。正背面的花边纹饰也全部重新设计。1956年,新的壹圆券设计完成,开始制版,这就是1956年版黑色1元券。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苏两国在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问题上发生尖锐冲突,双方在两国官方报刊上公开发表书面论战,甚至发展到在国际会议场合当众互相拆台的地步,最终导致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为了预防苏联利用手中保存的人民币印版印刷纸币扰乱我国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在1964年4月14日发布了《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一个月收回流通领域中由苏联印刷的1953年版3元、5元、10元纸币,过期不再收兑。因此这三种纸币被大量回收销毁,遗留在社会上可供收藏的存量非常稀少。如今,收藏者们把这三种纸币统称为“苏三币”,是第二套人民币纸币中的收藏珍品,在市场上的全新品三张总价合计可达三十余万元。
在委托苏联代印纸币之初,我国就已经考虑到依靠外国印刷大面额纸币不是长久之计,条件成熟后必须自力更生,自行掌握精密印刷技术,争取在国内印刷所有人民币纸币。所以我国在1956年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新的5元纸币印版,正面主要图案与1953年版5元相同,但重新设计了底纹、花边和云纹装饰,以备将来国内具备生产条件时自行印刷使用。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代印纸币被停用回收,这块备用的5元券印版就派上了用场:在1960年8月,由北京印钞厂开机印刷投产,这就是1956年版棕黄色5元券。这种纸币在生产过程中先后使用过两种水印纸,分别是特1号空心星水印纸和库存剩余的少量特2号实心五星/云纹混合水印纸(因为云纹图案好似海鸥展翅,被收藏者称为“海鸥水印”),这样就产生了“空心星水印版1956年5元”和“海鸥水印版1956年5元”这两种版别,其中“海鸥水印版5元”比较稀少。
此外,由于1953年版5角纸币在生产过程中也先后使用过特1号空心星图案水印钞票纸和国产无水印钞票纸两种纸张,所以就产生了“空心星水印5角”和“无水印5角”两种细化版别。无水印5角的印刷量比较少。上述这些版别在纸币收藏领域中均得到了收藏者的普遍公认,被列入了第二套人民币的正式版别品种。
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明确,生产工艺先进,面额结构合理,图案颜色协调,体现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工农联盟的主题思想。这套纸币每种面额上均印有汉、蒙、藏、维四种民族文字,便于在少数民族地区流通使用,不必再像第一套人民币那样为少数民族地区专门设计特制版别,从而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遍欢迎。这套人民币是共和国第一套体系完备、功能健全的货币,它的发行流通,一举扫除了战争年代通货膨胀的残余痕迹,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