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钱币为什么是“外圆内方”?
日期:2019-04-26人气:2608 评论:0 条发表评论
钱币在古代被称作“孔方兄”。《鲁褒传·钱神论》上说:“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戏呈孔毅父》诗中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因为古代钱币的形状绝大多数都是外圆内方,所谓“外圆而内孔方也”,所以有了“孔方兄”这个形象的称谓。
为什么铜钱要做成“外圆内方”?
中国的铜钱,并非都是外圆内方,曾经有过许多形状:有刀形的,有裤子形的,还有钥匙状的等等。方孔铜钱自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币制开始,直至1900年清朝末年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这中间,无论铜钱的铜质如何不同,大小如何不一,钱币的中间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孔眼儿,汉书《食货志》中就说“钱圆函方”。为何制成方孔而不制成圆孔呢?归咎起来,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额原因。
首先是铸造技术的需要
过去制造铜钱,采用的是熔铜铸钱。先把铜化成“铜水”,然后浇在钱模子里而铸成。这样,浇铸出的铜钱的轮廓就不整齐,既不美观,使用起来也会刮手。为了让铸出的铜钱周边整齐,就必须用锉刀将其修锉整齐。可是,如果一枚一枚的修锉,费工夫,不方便。铸钱工匠就在铜钱的中间开一个孔眼,把百十来个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锉刀下去,百十枚铜钱的外缘都能锉到。如果钱中间的孔是圆的,锉时铜钱会来回转动,有的锉到,有的锉不到。于是把钱孔做成方形的,这样穿进一根方棍,钱就不会来回转动,锉起来方便多了。此法一直沿袭下来,二千多年来的铜钱皆是外圆内方。不但中国的铜钱当中开方孔,日本、朝鲜的古代铜钱也是外圆内方,铜钱中间有一方孔。
其次,中华文化决定了钱币的形制
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文化在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钱币的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古钱币
古钱币除了形制外圆内方外,早期的钱币上都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至此重量单位不再称铢、絫,而称钱、两,这是中国衡法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俗称的“半斤八两”之说逐渐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及十进位的实行。
古代钱币上都铸有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王莽时期铸造的“莽钱”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一般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钱币上还有佉([qū古同“祛”)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台文、满文等等,一部钱币史又是一部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
紫轩藏品www.bjzxcp.com全国知名收藏品牌,专注于现代钱币金银币邮票收藏,正品承诺,七天退换货保障,终身质量保证,出手无忧,全网最低。全国统一订购热线:18511218108, 紫轩藏品没有收藏价值的一律不上架,没有投资价值的一律不推荐,选择紫轩藏品为您的收藏投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