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材建设,国家栋梁根本之一
日期:2022-06-02人气:824 评论:0 条发表评论
这两天的教材插图事件火的是一塌糊涂,我们前两天diss了一把“封面大师”,“大师”被扒了个底掉。
人教社的致歉并没有平息大家的怒火和质疑。
随后,教育部也出面回应教材插画事件。
一、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重新组织专业力量绘制教材插图,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二、教育部立即部署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是教材内容、插图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事件虽然没有完全按照网友们预想的方向发展,但至少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始整改了,这就是好的。
为什么大家对教材里的一些内容会如此敏感呢?教材所面向的受众,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且普及度极高,书上的内容势必会对孩子的审美和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已经有太多的教训了。
统编教材(部编教材)
1949年09月29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共同纲领》,其中涉及教育最关键的一条是: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纪1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东北贴用)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教育部长马叙伦召集了第一次部务会议,商讨研究新的小学课程标准。
“三十人太少,三百人不嫌多”毛主席对新中国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视。1953年05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文化教育工作,毛主席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他比较关注的问题:“参与编写教材的有多少人?”周围有人回答:“三十来个人。”毛主席摇了摇头:“目前三十个编辑太少了,增加到三百人也不算多。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点,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确定补充一百五十个编辑干部,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决配备。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叶圣陶先生像
新中国编写的教科书,一个不能不提的灵魂人物,就是叶圣陶。叶圣陶到新中国建立之前,拥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是个当之无愧的学问家、教育家,是我们今天许多现行的标准教科书上的准则,尤其是各种名词的规范,都是在那时确立下来的。对于编写教材,叶圣陶格外的认真细致,哪怕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用于临时教学的课本,编写的也相当精美,在我们几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叶圣陶老先生后来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编写教材的经过。
教育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推移,教材的编写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教材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时代产物,而是要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发展。然而其根本的作用依然不能被忽略。让人羡慕的是,那个年代参与到教材编写当中的人,无一不是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如数学有华罗庚、语文有吕叔湘,英语有许国璋,物理有严济慈,地理有竺可桢……
J.149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4-2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
J.149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4-4数学家华罗庚
2006-11 中国现代科学家(四)4-3严济慈
这些人无论是单独拎出来哪一个,在他们的领域中,无一不是顶尖的人才,他们不仅仅为新中国的科学工作的开拓做出了贡献,还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始终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推行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部署,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材受用的对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本来一张白纸,被涂黑了,以后再想洗白,绝非易事。
教材上传递的内容,影响着孩子们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都在努力
为了下一代能更健康的成长
拥有更美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有人试图影响孩子们的未来
我们就会跟它玩命
孩子们的世界不要带着邪念插足
别把泥点甩到孩子们洁白的画布上
我们希望这片沃土能孕育更多人才
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阅读,目的在于为广大藏友提供丰富的收藏资讯及各类干货,互联网崇尚分享,由于不少内容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18511218108删除,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和赞同文中的观点及内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参考)内容有不当之处,请欢迎纠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