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古代思想家(J)
作者:紫轩藏品日期:2013-09-14人气:2256 评论: 条发表评论
基本参数 | |||
志号 | 2000-20 | 类别 | 编年邮票 |
每套枚数 | 6 枚 | 印刷方式 | 影雕套印 |
每套面值 | 6.60元 | 发行日期 | 2000-11-11 |
序号 | 名称 | 面值(元) | 发行量(万) |
1 | 孔子 | 0.6 | 3180.9 |
2 | 孟子 | 0.8 | 2880.9 |
3 | 老子 | 0.8 | 2801.9 |
4 | 庄子 | 0.8 | 2801.9 |
5 | 墨子 | 0.8 | 2880.9 |
6 | 荀子 | 2.8 | 1879.2 |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全套6枚,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六位先秦思想家作为第一组邮票首先亮相邮坛。这六位杰出的诸子大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开创者,他们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发展都起过重大影响。
老子(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年),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哲学家、道家创始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返里隐居。老子第一个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认为“道”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万物都由“道”派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认为“道”的内部有阴阳两种相反力量,事物的发展就是这两种相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反者道之动”等著名哲学命题。对“阴阳”的互相依存,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对“阴阳”的互相转化,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哲学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观点。在政治思想上,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历史观上,则幻想回复到“结绳”记事的“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反对过分剥削,发出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警告。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过重大影响,由他开创的这一学派被称为道家。老子的思想由后人结集为《道经》和《德经》(合称《道德经》),即《老子》一书,共81章。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思想家、政治定、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三岁丧父,青年时做过管仓库、管畜牧的小吏。30岁左右始聚徒讲学,50岁后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化爱好西周传统文化,把恢复西周文化作为一生奋斗目标。为推行其政治主张,54岁起率弟子周游列国,不被重用。68岁返鲁国,仍不被重用,于是从事教育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孔有3000弟子,72贤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要求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以人”。孔子学说的重要内是“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等),认为“礼东征伐自天子出”。孔子学说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名”,主张用周礼来“正名分”。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东不兴,礼东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哲学上,他继承殷、周以来的“尊天命”、主张“畏天命”、“知天命”。在认识论上,既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又重视“学而知之”,主张“多闻”、“多见”,反对主观、片面性。但他又主张“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陷入了形而上学。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老实态度,强调“学”与“思”结合,注重学以致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汉武帝后,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孔子被尊为“文宣公”、“大成至圣先师”。他的言行由门徒收集整理,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墨子(约公元前480-397年),名翟,原为宋人,后居于鲁。出身贫寒,自称“贱人”。早年曾学儒术,后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形成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家学派。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兼爱”,他认为“天不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人人相爱,天下自然太平。提出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还主张用“兼爱”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非攻”。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用人上,提出“尚贤”,任用贤能之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即使是“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同时,他又主张“尚同”,企望有一个好帝王来统一治理天下,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在宇宙观上,他既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出“非命”,反对命定论。又承认“天志”,相信鬼神。在认识论上,提出“三表仪法”,即以“本”(古人的经验),“原”(百姓的耳目见闻)、“用”(社会效果)作为制定是非真伪的标准。这种认识论是唯物主认反映论的观点。由墨子以“兼爱”学说为宗旨创立的学派叫做墨家,其学说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某些愿望。墨家至西汉中期逐渐衰落。《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学派的学说结集,原71篇,现存53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鲁国贵族孟氏的后代。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学生,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中年后聚徒讲学,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度担任齐宣王客卿,但其学说未被采用,晚年回家乡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孟子学说的中心,是要以实行“仁政”来达到统一,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为反对暴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济上,主张恢复井田制,使“民有恒产”。在哲学上,主张“天命论”,认为人天生有仁、义、礼、智四项善的本性,认识了这些本性,也就“知天”、“知命”了。在认识论上,主张先验论,重视思维作用,提出“心之官则思”鄙视感性认识,提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说,将理论与感性对立起来。同时他也认为人分“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两类,前一类是天生的统治者,后一类是天生的被统治者。他还宣扬“天才论”,认为天才推动历史。在道德观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天生有善性。后来变坏了,是由于没有发展他天生的善性。这个“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孟子还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把它改造成为适合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系统理论,被后人称之为孔孟之道,对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至元文宋时,被尊为“邹国亚圣公”,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孟子学说有《孟子》一书传世,原11篇,今存7篇。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曾为蒙地方漆园吏,不久辞官隐居。虽生活困苦,仍拒不作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他对老子的“道”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发展,认为“道”是“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的,是“生天生地”的事物本原,他把“道”看作是超自然的神秘精神。在天人关系上,认为生死贵贱都是命运的安排,不能改变,只能“安之若命”,听天由命,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在认识论上,他强调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在人生观上,他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提出要实现这个绝对自由,就要彻底忘掉一切,进入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神秘境界。总之,庄子认为道是事物的本原,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无限的,“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周流不息,具体事物只是“道”在运动过程中特定阶段的存在形式。但他看不到事物之间质的差别,所以庄子哲学的特点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庄子与老子合称老庄学派。《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孙学派的著作总集,原52篇,现存33篇,多用寓言、故事形式阐明哲学观点,文笔精妙,设喻警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一些寓言、故事,如“疱丁解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是文学中的著名典故。
荀子(约公元前37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一称孙卿,战国末赵国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曾游学于齐国,仕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后以著书授徒终老兰陵。荀子在对春秋战国各学派批判性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自然观上,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与人各有其职,不能互相干涉,反对“天命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论点。在认识论上,认为世界是“可以知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提出认识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在论理学上,认为“人之性恶”,善是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他还深刻认识人民的作用,指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把儒家的“礼”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必要秩序与约束。在政治上,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主张“隆礼”和“重法”(即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提出“王者富民”思想,为中央集权统治的出现制造舆论。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主要著作有《荀子》(原名《孙卿子》),又称《孙卿新书》,共20卷32篇。他的散文集精辟严谨,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先秦“六子”的学说,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如道家思想至今在国内外还有一定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统治2000余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其中有不少糟粕,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