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5:洛神赋图(T)
作者:紫轩藏品日期:2013-09-14人气:1911 评论: 条发表评论
基本参数 | |||
志号 | 2005-25 | 类别 | 编年邮票 |
每套枚数 | 10 枚 | 印刷方式 | 胶雕套印 |
每套面值 | 8.00元 | 发行日期 | 2005-9-28 |
序号 | 名称 | 面值(元) | 发行量(万) |
1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2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3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4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5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6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7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8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9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10 | 洛神赋图(局部) | 0.8 | 890 |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着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目前他传世的唯一一件作品是《女史箴图》长卷,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创作的,一共九段,每段包含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模范”故事,并在每段前面自己抄录张华的一段赋。原作上面盖满了从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和皇帝的印章,后面有金章宗和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题跋和乾隆皇帝亲自画的一束兰花。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画家签字的画。《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被英国军队从皇宫中抢走,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前两段已经流失。大英博物馆曾经请日本专家进行修复,但日本人不精通国画的修复技术,修复后画卷无法再卷上,只能摊平展览。
另外存世的,还有两幅宋朝人临摹的《洛神赋》,是根据曹植的赋画的,画中曹植和随从在岸上遥望水上飘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种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仪卷逃到东北,日本投降后散落民间,后被辽宁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