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5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赏析
日期:2020-12-18人气:1321 评论:0 条发表评论
1946年,著名的《Life》杂志的亚洲区摄影师Jack Wilkes,端着相机在北京城四处寻觅灵感。突然,一位大爷脚踩冰刀滑入视野,在冰封的湖面上穿梭、旋转、跳跃,右一个“单展翅”,左一个“朝天蹬”,各种高难度动作令人眼花缭乱。摄影师与围观群众一时都看呆了,等他恍过神来,马上接连按下快门——于是今日我们还能从老照片中,得以欣赏这位大爷矫健如飞的冰上身姿。
照片拍摄地就是在北京北海公园。溜冰大爷名叫吴桐轩,当年已66岁了。他的滑冰史可以上推到光绪年间,曾经还是慈禧亲自挑选的大清“冰鞋处”的领队,专事花滑表演。北京城区的天然冰雪运动场地,大多集中在今西城区的六海,即属于皇家园林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和属于平民休闲的三海(什刹前海、什刹后海和什刹西海即积水潭)。六海中,又以北海的风景最壮观、水面最宽阔、冰嬉记载最丰富。
北京工美集团的设计师吴志强,正是看中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选择其作为第24届冬奥会5克圆形金币的币面背景。他谈起创作心路,“综合北京、冬季、民俗、体育项目这几个关键词筛选下来,题材非北海溜冰莫属,扎根于老北京人民深刻的记忆。”最终设计的币面上,一家四口携手相伴翩翩滑翔,宽阔的冰面向后延展,便是琼岛的树丛浓荫,映衬着高高矗立的白塔。吴志强也考虑过尝试用如什刹海、颐和园等冰场作为背景,但都不如北海有辨识度,而这点对币面设计很重要。京城众多白塔中最著名的有两座,一座是在阜成门内妙应寺(也称白塔寺)的白塔,一座便是北海公园琼华岛山顶的白塔。北海白塔高35.9米,是一座藏传佛教的覆钵式塔,与妙应寺白塔形制相似,不过更为秀丽。一看到北海标志性的白塔,观者耳畔似乎就响起耳熟能详的歌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吴志强介绍,币面总体设计偏向简洁,人物造型都比较抽象,冰面也是较大面积留白。他原初设计的冰面是有画线条的,用七八根曲线覆盖,但后来斟酌再三,觉得币面直径2厘米很小巧,不适合太过繁复,以免产生视觉疲劳,于是最终删去了线条。不过素描稿中的明暗关系却保留了下来,现在的冰面呈现一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反而接近冰冻住后光线折射的效果,显得真实可感。不过,细心的观者应会注意到,设计师对白塔的精心刻画:覆钵正面内刻“十相自在”图案的壶门式眼光门,高大挺拔的塔刹刹座上的十三重相轮,仔细看,都表现出来了。这种抽象之中的写实,追求的是一种繁简得当的点睛;树丛与白塔的比例,吴志强说也是经多番调整,才达到现在视觉和谐的效果。
追溯北海公园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侯仁之先生对其评价很高:“没有北海,也就没有现在的北京城。”它的辟设比现在北京城的建址还要早。远在辽代,北海一带原是古永定河的故道,河流迁移后残余的一段河床积水成湖。北海在金代称“白莲潭”,元人灭金后,建都于燕(即今北京),忽必烈在至元4年(1267)以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城,也就是现在北京城的前身。“白莲潭”的整体水域被一分为二,南部水域(今北海、中海)被圈入皇家御园内,称为“太液池”。明代迁都北京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清代对北海的修建最盛,乾隆年间,北海增加了许多亭台楼阁与园中之园。最终形成了今日这种“向心辐射”式的布局,以琼华岛为核心,白塔为制高点,其他建筑物围绕四周错落有致,体现了自然山水和人文艺术的融合。
曾经的北海是帝王私家苑囿,公众无缘游览。辛亥革命后,推翻旧封建制度,园林发生由“私”到“公”的历史性转变,昔日皇家禁苑、坛庙纷纷对大众开放。民国时期北京城最先开放的是社稷坛,于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接着是先农坛、天坛、太庙、地坛相继敞开迎客的大门。逊清皇室将西苑三海移交给北京政府后,袁世凯的部队在北海驻军,对其建筑多有破坏,“毁坏之迹,益不堪问”。一直等到1925年8月1日,大众要求开放北海的呼声甚高,北海公园经修葺一新才正式开放。
北海公园不仅带给公众智育、品味的熏陶,同样还是体育活动的热门地。1926年,北海为“谋公众之乐利,期体育之进步”,在公园内建成大型公共体育场与儿童体育场,场内并设有指导员,指导健身者运动。近代体育由教会学校传入中国,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复翻译《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带来的认识冲击,使得在20世纪初期,体育活动在中国不仅是休闲健身运动,也一直与强种保国、民族存亡的思想紧密联系。在那时,北海公园就是提倡推动群众体育的个中翘楚。春暖花开之时在北海泛舟,景色宜人,诗情画意;公园里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划船比赛,每次都聚拢着可观的人气,呈现出一派欢声笑语的氛围。冬日降临,北海宽阔的水域又成了冰上驰骋的乐园,因冬季民众滑冰活动非常热烈而被外国人专称为“Winter Park”。
1926年,就在北海公园开放后的第一个冬季,漪澜堂前举行了一次轰动的化装溜冰大会。城中的报纸报道,“观者数千人,比赛人数达一百三十余人。中外男妇各半,怪装异饰,无奇不有”,各种造型争奇斗艳,古典与现代在这里碰撞:有人打扮成印度妇人,有人化装成神话人物,更有奇者还装扮成蝴蝶、汽船、白菜、火锅!令观者无不捧腹绝倒。“与赛者按号数之次序,鱼贯入场,围一圆形,摄影后,即在该场跳舞。事毕自由竞走比赛,竞走种类,计分五项,即角力持烛,递棒,传物等五种。先开角力竞走,次持烛竞走,又次燃烟,各显所长,均称绝技。如斯盛会,琼岛为之生姿,瑶池为之增色,洵为北京各年冬令所未有之盛事。”此次化装冰会,连远在上海的《上海画报》都进行了报道,其影响可见一斑。于是,每年一次的化装溜冰大会,就成了北海公园的保留项目。
不少名人也与北海公园滑冰结缘。许羡苏回忆鲁迅还住在北京八道湾十一号时,“陪老太太去过几次北海……冬天则看了一次化装滑冰和吃了仿西太后吃的那种小窝窝头,还在北海冰上坐了一次冰床。”民国女画家萧淑芳,出身书香名门,二叔是“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后来嫁给了名画家吴作人,最擅长画花卉,有“花神”之美誉。1926年,15岁的萧淑芳到北京的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求学,每到冬天,便带着冰鞋画板到北海公园来写生,画累了,就滑上一阵子,再坐下来画画。萧淑芳小时候曾因患肺结核而不能有规律地上学,爱上滑冰后,户外运动反而大大改善了她的身体状况,在1935年甚至摘得了首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表演大会女子花样滑冰冠军。这届比赛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区域性现代冰上项目运动会。
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写活了老北京,她还因滑冰收获爱情,与同为滑冰高手《世界日报》的记者同事夏承楹喜结良缘,两人常在北京大小冰场一起携手畅滑。林海音描绘过雪后初晴的北海,“看雪盖满在桥两边的冰面上,一片白,闪着太阳的微微的金光,漪澜堂到五龙亭的冰面上,正有人穿着冰鞋滑过去,飘逸优美的姿态,年轻同伴的朝气和快乐,觉得虽在冬日,也因这幅雪漫冰面的风景,不由得引发起我活跃的心情,赶快回家去,取了冰鞋也来滑一会儿!”那种滑冰的喜悦,从字里行间迎面而来。
吴志强谈到自己设计的初衷,就很想传达出滑冰带给人们的这种生机勃勃的快乐。他谈到最初的设计稿其实只有一个主角,一个小女孩在冰面上滑行,背着手独自朝币面的右侧往外滑,虽然姿态优美,但还是觉得略显孤单。他直到选中“家”这个关键词后,找到了感觉,“关于滑冰的欢快恰如其分地展露出来,中国人是很看中‘家’文化的”。他先画了一家三口,后来又添了一个小男孩,笑说也是顺应现在国家的二胎政策。另外,小男孩与爸爸妈妈动作、方向一致,姐姐则朝他们滑来,姿态多样使画面更丰富,一家四口的姿态也构成了隐形的三角形,轻盈动态中不乏稳定性。虽然人物轮廓、衣纹线条如此简洁,但仔细看还能发现设计师的用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并且还都稍有差别,并不雷同。特别是小男孩咧开嘴巴大笑尤显活泼,即使侧身面向观者的小女孩,也能看到她上扬的嘴角。这种表现,既是人物彼此的交流,也是与每位观者的互动。吴志强在女同事的建议下,还给画面中的姐姐加上了一只可爱的心形小挎包,他说一切点滴的细节,都是想营造出一种温馨有爱的欢乐氛围。
北京首次申办冬奥会就博得头筹,与其地处华北,有着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密不可分。冰嬉曾经是清朝的“国俗”,冰雪运动如今是新一代强身健体的新民俗,热度空前。北京这座冰上运动的乐园,始终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不曾改换的蓬勃欢乐。
紫轩藏品www.bjzxcp.com是国内收藏市场少有的自建平台并完全自营的专业收藏服务机构,专注于现代钱币金银币邮票收藏,诚信经营,正品承诺,假一罚十,终身质量保证,出手无忧,公司成立于2012年,自成立以来坚持诚信立业,严控品质,极速发货,不断提升收藏服务体验,在紫轩藏品每月超过70%订单为藏友复购订单,一直深受海内外藏友信赖。
全国统一订购热线:18511218108, 紫轩藏品没有收藏价值的一律不上架,没有投资价值的一律不推荐,选择紫轩藏品为您的收藏投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