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古钱币的基本知识与常用的作伪手法
日期:2020-04-29人气:2736 评论:0 条发表评论
鉴定古钱币有什么基本依据
鉴定钱币的基本依据是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各个时代的古钱,都有自己的特征。
先秦时期货币主要有三大体系,即:布币、刀币和环钱。
有些空首布特别粗大,身 长连首有五寸,身宽三寸以上的,而且纳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圆底平,两 面都没有文字,同农具的铲最接近。这种古币不会是西周以后的东西。战国时期布币在 形制上发生了变革,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布币的浇口在首端,浇口边缘因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呈自然状态,伪造者却将伪币浇口打磨而暴露其币之伪造。
大部份的刀币、布币无论在形制方面或文字方面,都是自由奔放。当时铸钱是用泥范,每范只铸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钱币,上面的文字没有两枚是同样的。这种钱币上的文 字书法流畅,其笔划是一刀而成,绝不改动,伪造者伪造这些钱币时字划都显得呆滞, 全没有战国钱币文字的特点。
西汉的铜钱有八种。汉初半两,身小肉厚,文字极不规则,有时甚至高挺;八铢半 两比较大样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四、五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种类多。目前所见的伪品几乎都是半两、五铢中的特殊品。伪造者一般采用真币改刻的办法,也 有用翻砂手段伪造的。三铢钱则由五铢钱改刻而成,应小心辨认。
莽钱中金错刀制作精美,大泉币直径一寸二分,重二十铢。锲刀和错刀币都是两寸 长,错刀有“一刀平五千”五个字。其中“一刀”是用黄金错成的,所以成为金错刀。当时币上钱文是垂针篆为主,文字的书法也属上乘,伪品有的粗糙,有的虽精细,但文 字缺乏生动感,显得呆板,细辨终能识别。
什么是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 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 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 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像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 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 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什么是雕母?怎么样判断其真伪?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 。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 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 ,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 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 ,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 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 。
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 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 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 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什么是生坑品、熟坑品?它们如何鉴别?
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回脱落。
什么是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 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 ,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 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通宝、元宝、重宝的区别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 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 、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
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 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 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 。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 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 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常见的作伪方法
既然有人搜求收藏,不可避免的就有人作伪,以从中获利,这种作伪大概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了,历代的收藏热时期都同时也是作伪盛行的时期,清代、民国、到现代的1990年代至今。三个收藏热,作伪盛行,作伪技术也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主要有下列几种。
1、翻铸法。
此种方法以真钱中形制较厚大、质精的原品为模制范伪造。为求逼真,多用残破和价值低廉的古代铜钱或铜镜,因此翻铸铜质与古钱真钱相同。由于热涨冷缩缘故,所铸伪钱较原钱为小。此种伪钱是最为常见的,有的几可乱真。一般从铸造砂眼、锈质、大小、笔画的粗细、变形等鉴别。
2、改刻法。
选择旧铜钱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来伪造。此种伪造品为数不少。如五铢改刻为太清丰乐,小货泉改刻为永光景和等。还有选择钱文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两为两两或半半,改刻五铢为五五或铢铢。很多伪造的珍品钱币就是用这种方法,有的鉴别极难。一般需要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无刻痕。
3、粘合拼接法。
此种方法多用于连泉、合背、同文钱等。将要改掉的部分磨刻掉,从别的钱上将需要的部分磨刻下来,粘贴拼合在一起,即成连泉、同文钱;或找两个形制相同的钱磨去二个钱的背,拼合成合背钱。这种伪钱一般可听其声音鉴别,将钱掷地,真钱声音清脆浑然一体,没有残破感,如声音沉闷,须警惕。
4、锈的伪作。
出土古钱历经百年地下腐蚀,有的满身翠绿、有的红、绿、黄、白,斑斑驳驳,称为“生坑锈”。传世的古钱由于长久玩赏,油汗入表,钱体呈黄褐或褐色,称“传世古”。作伪者为取得“生坑”、“传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伪钱色泽上作旧。常见的方法如下:
伪造绿色
出土的古钱中绿锈最为常见,伪钱中也以伪造绿锈为主,伪造绿锈的方法有几种:
(1)将伪造的钱埋入土中,经过二三年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绿锈了。
(2)将伪造的钱币浸以盐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绿锈了;以上两种方法生成的锈松散,不入骨,锈色浮,易脱落。
(3)用胶水或松香调以绿色粉末,涂在伪钱上,便成为一种类似硬绿的锈;这种钱用开水煮,锈会脱落,松香也有较大气味。
(4)用绿色瓷漆涂在伪钱上,经过一年半载,瓷漆干燥坚硬,颇似硬绿绣;现在多用树脂,效果更好,鉴别时可用刀或针试一下硬度,树脂硬度小,也不会崩锈。
(5)用真钱的锈粘在伪钱上,这样看上去更加逼真;鉴别时注意观察锈和钱币的粘接处,或某些过度部分,会发现不自然。
(6)将钱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铜,便能腐蚀生出绿锈。这种锈一般低仿钱用,高效。但锈色浮,易鉴别。
伪造红锈方法
出土的古钱也有生红锈的,伪造红锈的方法有:
(1)将造成的伪钱用火烧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带红色的锈;再浸以盐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取出来,便有红绿锈色,颇似出土古钱了;但此种方法只能用于水红铜的钱,明对清黄铜钱,虽经火煅也不能生成红色。
(2)用胶水或松香调以锈红色粉末,涂在伪钱上面,伪造红锈;缺点及鉴别同伪造绿锈。
(3)用红色瓷漆与绿色瓷漆调涂伪钱上面也能造成红绿锈。缺点及鉴别同伪造绿锈。伪造古钱时红锈不能孤立存在,一定要配合绿锈、蓝锈或传世古。
伪造传世古法
流传数代没有入土的古钱,钱面往往呈黑褐色,称为传世古。作伪者伪造这种包浆的方法通常有下述两种;
(1)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冷,钱的表面上便发生黑色,再放衣带裹之,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便与真钱相似;
(2)将伪钱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浸泡,取出便现黑色,再随身携带把玩一年半载,色泽渐发光润,与传世古钱相同。
古钱的真伪鉴定
第一,要掌握不同朝代钱币的时代特征。
古钱都反映有铸造钱币的时代特征,如铸造工艺、文字风格等,同时古钱还有它的个别特征。古钱的特征包括钱文和形制两方面,钱文是铸在古钱上的文字,形制指古钱的结构、工艺和成分。掌握这些特征可以迅速判断年代、种类,并根据这些特征区别真钱和伪钱。
第二,用科学方法辨别伪钱的伪锈、伪色。
在古钱币鉴定中,分辨铜锈、铜色的真假是相当重要的方法,因为有些伪币单从文字形制很难绝对断定真伪,而鉴定锈色方法简便,也不会破坏钱币本身。
第三,熟悉伪钱的制作工艺和特征。
不同的伪钱具有不同的工艺特征,熟悉这些有助于找到伪作的破绽。
第四,掌握与古钱鉴定有关的知识,如货币理论、历史知识、古钱的铸造常识和古文字学等。
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仿铸过不少中国的钱币,要掌握他们钱币特点,避免同中国钱币混淆。
鉴定钱币的方法可以用“文、质、声、色、神、味”六字来概括,其中“文”是指钱币的文字及纹饰风格,“质”是指钱币形制、工艺、材质,“声”是指钱币掷地或敲击时的声音,“色”是指钱币的锈色、包浆,“神”指钱币的神韵,它是钱币时代风格、文字、形制、包浆等的综合体现,“味”是指钱币的气味,是相对伪钱来说的。
文字、纹饰及图案气息、风格,是指看钱币的文字、图案是否是流畅、舒服,文字及图案或雅或拙,是否与时代特征相符合。从文字风格看主要是文字的时代特点。先秦钱币文字为大篆,秦统一六国后方有小篆;汉外戚王莽篡权,所铸钱币字体流畅潇洒,布局匀称得体,字体悬针篆,制作精美;孙吴的货币文字比较圆浑豪放;唐开元通宝为欧阳询所书,字体为八分隶,凝重端庄;五代十国时,多继承了唐代的书风;到宋代,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铸年号钱,钱文丰富多彩,制工精湛,是我国钱文书法发展的顶峰。
运用锈色包浆鉴定钱币。真钱的锈色,都是入土数十年或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而成的,像硬绿非常坚硬,土化绿也是入骨的,甚至铜质已化的(既通常所说的脱骨或脱胎)。作伪者决不会等待埋入土中数十年或数百年再取出来售卖,至多埋入土中二、三年,不会产生硬绿,土化绿也是不能入骨,仅在钱的表面生成一层类似土化绿的绿锈而已,一经洗刷,容易脱落,所以较易辨别。真正的传世古虽是极薄的一层,用水煮洗刮都很难去掉。许多传世古的假钱多是在煤烟上熏黑后,再上蜡打光的,钱如同墨染,钱币中根本没有这种包浆。还有一种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品上的假钱,这种方法本来是用于伪造青侗器的,现在据说有一批造假铜器的人转行做古钱了,这种虽然看上去硬绿红斑满身,但总体感觉不自然,而且因锈比较硬,难于加工,多与钱体之间有缝隙,所以多做成满身黄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伪造的半传世古,传世古中隐约有绿锈、红斑,仔细看会发现钱上好象涂了一层油或腊,用刀削或剔时容易除去。
形制是指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不同的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宋钱面深背浅等,不同的钱币有不同的形制。
古钱的铜质主要有青铜、黄铜、紫铜、白铜等数种,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青白、微黄、淡红或水红等种;黄铜指铜锌合金,紫铜的含铜量最高,呈紫红色;白铜指实际上指铜镍合金,但有一些铜色偏白或银白的古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镍或含镍很少。它是一种青铜,只是铅或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根据史料《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在宋时已出用砒霜等药物制成的砷白铜及用甘石制成的黄铜,但工艺复杂,而且有毒,估计在当时只是供富用享用的奢侈品)。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科技发展水平、矿产资源、铸币金属成分比例的不同,所以古钱的铜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先秦圆钱的铜质虽然是青铜,但铜色较红,接近紫铜。而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半两及五铢钱的铸行时间很长,铜质精精不一,具体品种要具体分析;开元钱早期多是青白色,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白色;宋钱或偏青或偏红,铜色繁杂;辽钱铜色偏深红或紫红;元钱铜色以深红及浅红者居多,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有人认为可以是黄铜);明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明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着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清雕母(祖钱)铜色以金黄为主,铜质精良,给华丽富贵的感觉;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故称新疆红钱,铜质温润细密,色紫红。
在鉴定一枚钱币是否符合当时的形制时,除要看钱的大小、厚薄、重量是否对外,还要仔细观察穿、外郭磨损是否正常,钱背是否与同时代的钱币一致。钱币的铸造工艺也是鉴定钱币的一个重要方面,先秦钱币采用泥陶范,如耸肩空首布、齐大刀,燕刀等;石范,如安阳布等;铜范,如楚蚁鼻钱等,先秦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的流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秦至西汉早期主要沿用先秦的铸造方法与工艺,但铸钱的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初以石范应用最广;到后期,开始运用铜范铸币,从汉铸半两开始,钱币铸好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主要是磨(凿)去钱缘及穿内的流铜。西汉中晚期以泥陶范为主。王莽时期是秦汉铸币工艺集大成,工艺精美,号称铸钱第一好手,工艺仍是主要采用铜范、泥陶范,很少用采用石范。东汉到南北朝主要采用泥陶范铸钱。隋到五代时,这时期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时期,有专家推测在隋时出现了翻砂法铸钱的工艺,但无相应的实物佐证。宋时根据史料的记载,采用母钱翻砂铸钱的工艺。这种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运用声音鉴定钱币真伪的方法由来已久,真币治铸已久,火气已经消失,敲击时声音低沉,余音短,而新铸出的钱币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余音长。现在这种方法对付部分伪品已经没有意义,这部分伪品的声音已经完全过关了,据说是在翻铸时加入部分杂质。而且古钱币因保存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同现同一种钱币,完全不同声音的现象。但这种方法对付用粘合拼接法做成伪钱及破损后修补钱特别有效,这两种钱向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声,没有正常钱币的金属声,泉友们可以自己试一下,比较一下。还能用这种方法检查钱币的骨质好坏,在敲击、摔在桌面上时注意一定要轻,不要损坏钱币。
辨味也是鉴定古钱币的重要方法,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仔细闻的话,会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伪锈的钱币会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后再嗅,则这些特殊气味更明显。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后长出的伪锈,除疏松粗、易脱落外,常留有酸性液体的气味。各位泉友在购币可以仔细闻一闻。
全国知名收藏品牌,专注于现钱币,正品承诺,七天退换货保障,终身质量保证,出手无忧,全网最低,全国统一订购热线:, 没有收藏价值的一律不上架,没有价值的一律不推荐,选择为您的收藏保驾护航。紫轩藏品www.bjzxcp.com金银币邮票收藏18511218108紫轩藏品投资紫轩藏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