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的汉字巧合:“五”让钱变凶,“六”成叉腰哭天子
日期:2019-10-16人气:3639 评论:0 条发表评论
中国古代的钱币迷信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什么?古人认为钱有魔力和神性,明人李世熊研究钱币史之大作便定名为《钱神志》。这背后实际是钱币的等价交换功能和国家强权,哪里是什么魔力和神性!
(先秦刀币)
但是,古人就是迷信。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接着以前的一篇(见《 现在硬币为何不像铜钱那样中间留孔?说法不只一个》一文),往下谈。
在古代铜钱中,“五铢”钱影响影响最大,以汉武帝“元狩五铢”诞生为一个标志,一直到唐高祖“开元通宝”诞生后,五铢体系才被通宝体系取代。
“两”、“铢”都是秦时重量单位,1两等于24铢,半两即12铢。两汉铜钱的面值有半两、3铢、5铢,这与人民有1元、2元、5元等不同面值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不同铢代表相应币值的同时,与钱本身重量也是一致的。
(汉五铢)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即每枚铜钱五铢重,标准重量折为现代4克,这种钱大小合适,所以一直到清朝这都是标准重量。
西汉末王莽篡位,复古起用刀币和五铢,不久即废,改铸大、小钱。大钱仿秦半两(重12铢),值50个小钱,实际比秦半两贬值50倍;小钱重1铢,为秦半两的12分之 1;12枚小钱可铸1枚大钱,立马增值38枚小钱的价值,导致民间“小改大”私铸之风盛行。
(王莽钱)
王莽为何要废掉刀币和五铢?原来只因一个字。汉朝是刘姓天下,“劉(刘)”有“金”、“刀”凶煞之气,五铢和刀币都含“金”、“刀”,王莽迷信风水,认为这对新朝不利。但是,虽然改钱了,新朝不久还是灭亡了,成了短命王朝。
一方面钱能使鬼推磨,另一方面不少时候钱又一文不值。
这又为什么?主要是钱本身的问题,钱物无法对等,致货币贬值。反映在现实生活消费中就是通货膨胀,即老百姓常说的“钱不值钱”。
(钱范,铸钱模具)
中国历史上“钱不值钱”的时候很多,如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权臣董卓改铸小钱,搞的物价飞涨,一斛(120余斤)谷价高达数十万钱。南朝梁武帝时废铜钱改铸铁钱,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老百姓上街赶集,铜钱很重,要用车推着钱去买东西,比民国末期用麻袋装钱购物还糟糕。
老百姓对币值不稳是深恶痛绝的,有的时期甚至以诅咒警告当政,不能“要钱不命钱”。
(太货六铢,“六”被解读为“叉腰哭天子”)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曾铸一种叫“太货六铢”的铜钱,重量不到前面陈文帝时“天嘉五铢”的1倍,却强制当10枚天嘉五铢使用,百姓强烈不满。不久坊间即传出“叉腰哭天子”的说法,称这种六铢钱对皇帝不利。
为什么,又是“字迷信”作祟。
原来,六铢的“六”字篆书,刚好形似一个人叉腰站着。“叉腰哭天子”本是坊间对朝廷发行这种坑人钱币的憎恨,说来也巧,不久宣帝真的死了。陈后主继位后赶紧废了六铢,专用五铢。
(清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古人路边做生意场景一)
这种巧合在汉灵帝时也曾出现过。中平三年(186年)铸行一种背面有特殊标记的铜钱,方孔的四角有4道线,直通外郭,民间称为“角钱”,现在收藏界则称为“四出五铢”。
据《后汉书》记载,当时人们便说这钱不好,是凶兆,象征天子从四面下堂逃走,国家将亡。不久,真的“京师大乱”。
(四出五铢)
而在隋炀帝时,这种巧合又一次出现,坏在了五铢钱的“五”字上。五字之间的两笔交叉,有曲笔(曲股)和直笔(直股)两种写法,亡国之君隋炀帝在当了皇帝以后,将其父隋文帝铸的五铢钱改了字样,五铢之“五”字由曲股改成直股。
隋钱不带年号本来就说不好,而这“五”字又与孔边又连的一起,逆时针倒着看,就是一个“凶”字,民间很快传出隋炀铸的是“凶钱”,隋朝要亡……
(隋文帝五铢,“五”为曲股)
(隋文帝五铢,“五”为直股,与孔边相连,倒看是“凶”字)
这类“巧合”多发生在朝代将亡之际。为什么会这样?真的不是钱本身有什么魔力,而是国家金融问题导致政权不稳,朝代更迭。
以王莽的大小钱为例,当时兑换混乱,致民怨沸腾,后来新朝不得不将大钱“作五十”变为“作一”,但民心已失,岂能不亡国?隋炀的“凶钱”也是这样,因为铜钱本身斤两不足,越铸越小,导致通货膨胀,民间不满。
这就是——铜钱虽小,却能撬动江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