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作者:王永生日期:2019-09-16人气:2896 评论: 条发表评论
历史上每当新皇帝继位,或是改变年号,都要更铸新钱。如果是改朝换代,那就更需要重新铸钱。似乎只有铸造了新钱,才昭告了新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替代旧政权过程的完成。但是,在中国古代却有一种钱币延续使用了多个朝代,不管是王朝更替,还是江山易主,所铸造的钱币都使用的是同一个名称,这就是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总共延续流通使用了739年的“五铢”钱。
“五铁”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能不受朝代更替的影响而延续使用?它对后来的货币又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呢?
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五铁”钱世界,去探个究竟。
一、五铁钱产生的背景
“五铁”钱是由“半两”钱演变来的。无论是“五铁”,还是“半两”,它们都既是货币的名称,也是货币的单位,所表示的实际上都是货币的重量,属于早期的称量货币范畴。在讲“五铁”钱之前,先简单介绍以下“半两”钱,这是因为“五铁”钱是在“半两”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半两”钱又可以分为“秦半两”与“汉半两”两种。
秦“半两”钱是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开始铸造的,秦国的这位昭襄王就是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儿子赢稷,登基后称昭奥王,秦“半两”钱最初就是由他铸造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用秦国的“半两”钱统一了原来六国各自使用的货币。
汉初继续沿用秦朝的“半两”钱。但是,因为受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汉初的社会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物质极端贫乏。《史记》中记载当时甚至连皇帝乘坐的马车都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丞相、将军有的只能乘坐牛车,一般老百姓更是到了没有剩余的东西需要储藏的地步[1]。
因为国困民穷,物资极度匮乏,前朝遗留下来的“秦钱重难用”[2],不能适应汉初低水平的经济生活。因此,为了解决流通中缺钱的困境,以便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汉高祖刘邦在称帝的当年,即公元前206年,就颁布了法令,允许民间铸造减重的“半两”钱。此后历经高后(即吕后)、文帝、景帝三朝,持续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货币减重。这期间虽然有迁回和反复,但是,最终将重达十二铁的秦“半两”钱,减重到重量仅有四铁的汉“半两”钱,称为“四铁半两”,减重幅度达到了66%以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大规模并持续的货币减重行为,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四铁半两”钱不但恢复了以前“半两”钱的币值,还增加了民众对“半两”钱的信心,物价因此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汉初之所以能够出现“文景之治”的盛况,应该说与这种较低并稳定的物价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为汉武帝推行进一步的币制改革并推出五铢钱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的六次币制改革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他在“文景之治”所积累的物质基础之上,一改他的父亲和爷爷,即景帝和文帝所崇尚“无为”的黄老思想,对内、对外都推行积极的扩张政策,史书上说他是“外事四夷,内兴功利”[3]。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财政上开支浩大。为了筹措经费,推行积极扩张的政策,汉武帝在“四铁半两”钱的基础上,于建元元年(前140)至元鼎四年(前113)的27年间,又先后实行了6次币制改革,最终确定了“五铁”钱的重量标准,并将汉初下放给民间的货币铸造以及发行的权力又都重新收归中央。这样一来,“五铁”钱就诞生了。从此,“五铁”钱取代“半两”钱,成为当时流通使用的一种新的货币。
汉武帝频繁地进行币制改革,与他所推行的积极扩张的政策所导致的财政拮据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结合汉武帝的6次币制改革,才能明了“五铁”钱替代“半两”钱,成为一种新货币的历史必然。
第一次改革是建元元年(前140),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他便销毁“四铁半两”,改铸“三铁”钱。这是因为当时流通的“半两”钱名义上虽然是重四铁,实际上已经减重到只有三铁或不足三铁,改铸三铁钱完全是为了使它名实相副。但是,汉武帝没有想到这样一来却又引起了民间的私铸,被迫于5年后又废弃三铁钱,重新恢复使用“四铁半两”,等于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第二次改革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停铸三铁钱之后,恢复铸造的“四铁半两”重约2克左右,比文帝初铸的“四铁半两”钱轻薄。因为正好是半两即十二铁重量的五分之一,历史上又称为“五分”钱。但是,技术上有一个重要的改进,就是多了一个浅细的外郭,个别的钱币上还饼有内郭以及在穿口上铸一横线,被称作“有郭半两”。
在钱币上加铸一个边郭?这有什么实际用处吗?
实际上,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古人有一种说法叫“摩钱取豁”[4],指的是私铸者为了获取铜料,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磨取铜钱的边郭,再用磨下来的铜屑铸钱。但是,加了这个边郭之后,既可以防止磨边取铜,又可以减轻流通时对钱币上所铸文字的磨损,一举两得。因此,这是中国古代铸钱技术上的一项重大进步,此后铸造的钱币就都带边郭了。在这项技术上中国是领先的,比欧洲要早。
第三次改革发生在元狩四年(前119)。当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军资耗损严重,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收人,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铸造了“白金三品”并发行了“皮币”。关于白金三品和皮币,因为下一期节目中要专门讲解,这里就不展开了,只要知道它们都属于大面额的虚币,是汉武帝用来敛财的工具就行了。
第四次改革是元狩五年(前118),即卫青讨伐匈奴的第二年,在铸造“白金三品”发行“皮币”的同时,又废弃了四铁半两钱,准许郡国铸造一种新钱,以“五铢”为文,这就是最初的“五铁”钱。因为允许郡国铸造,所以又被称为“郡国五铁”。这样一来,从秦昭襄王开始铸造的、统一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半两”钱,在流通使用了一百三四十年之后,最后被废弃了。
“郡国五铁”钱正面有轮无郭,背部则轮郭具备,重约3.9克。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曾出土4000余枚“五铁”钱,就是“郡国五铁”
第五次改革发生于元鼎二年(前115)。因为各个郡国铸造的五铁钱在尺寸大小以及工艺上多不统一,给盗铸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并愈演愈烈。为了杜绝盗铸,汉武帝又发布诏书不许郡国铸钱,改由京师的钟官负责,统一铸造“赤仄五铁”。所谓“赤仄”(赤侧)指的是一种将外郭到平的工艺,“赤仄五铁”就是指经过这种加工净边的五铁钱。规定官所铸造的“赤仄”五铁钱,一枚等于此前郡国铸造的五铁钱5枚,民众缴纳赋税以及官府使用都必须是钟官铸造的赤侧五铁钱才行,希望以此来杜绝盗铸现象的发生。
第六次改革发生于元鼎四年(前113)、统一铸造赤仄五铁钱仅仅两年之后,汉武帝又发布诏书,废除了赤仄钱与郡国五铁1:5的比价、规定各种五铁钱都平价流通。后来又再次重申禁止都国铸钱,只准上林三官铸钱,并废止了以前的各种钱,规定天下不是上林三官铸造的钱都不得使用。
“上林三官”指的是设立于皇家园林上林苑的钟官、辨铜和均输三种官职,其中、钟官负责掌管铸钱事宜,辨铜负责辨别铜色、均输负责管理铜锡等铸钱材料的运输,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造币厂。从此,中国的货币进人了五铁钱的时代。
三、“五铢”钱的标准、工艺及影响
上林三官五铢重约3.5-4克,基本上都是用铜母范翻制成非常精致的陶(泥)范后所铸。它工艺先进,铸工精细,钱型整齐,标准统一,奠定了五铁钱的铸造标准。因此,五铁钱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货币继半两钱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首先是实现了货币铸造权的统一,为政治上大一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因此,货币的形制、尺寸、重量各不相同。秦始皇虽然短暂地统一了货币的形制、单位及名称,并从制度上禁止了民间私铸,但是仍有地方铸币。汉初因为秦钱太重,又允许民间私铸,邓通就是因为铸钱而富可敌国,吴王刘澳之所以能够发动“七国之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可以铸钱,因此聚敛了大量钱财,可以招兵买马,与中央抗衡。直到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推行五铁钱以后,才最终实现了货币铸造权真正的统一,这样才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是从秦到汉逐渐完成的。秦朝消灭六国仅仅是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孔术”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汉初以来经过近90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在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确立了以五铁为货币的标准重量,并将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收归中央,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以此为标志才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西汉历史进人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五铁钱的确立以及铸币权的统一,奠定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的基础,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货币的新纪元即“五铢”钱时代。
其次是大小适中,轻重适宜
我国早期的货币大小、轻重都悬殊巨大,如齐刀重达40克以上,而汉初英钱还不到1克。“五铁”钱出现之前是一个反复摸索、探索的阶段,自元狩五年(前118)汉武帝确定“五铁”钱的重量标准以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始终都是每次铸钱的标准重量。即使唐高祖武德四年废止“五铁”钱以后,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铁”钱为标准,重4克左右。因此,五铁钱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也是最成功的货币。
再次是奠定了“小平钱”的重量基础
“小平钱”这一重量标准,作为我国古代最基础的货币重量标准,一直延续使用到清末,并成为整个东方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重量,影响深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五铁钱”为重量标准的“小平钱”不仅影响了东亚诸国,确定了东方基础货币的重量标准,甚至与西方罗马的基础货币重量也是惊人地一致。
最后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特别是外郭技术的使用,既防止了盗铸者的剪边盗铜,又能够在流通中保护钱文,使文字不易磨损。这是铸钱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因此,从五铁钱开始,外郭的形制就固定了下来,直到近代采用机铸技术。另外,“五铁”钱采用铜范法,即用铜来制作母范,这比此前的石范工艺先进,铸工更为精细,在提高钱币精整度的同时,也增加了艺术性。钱币铸成出范后,加以磨德,边缘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五铁”钱的这些铸造技术都较同时期的欧洲先进。
四、武帝之后的“五铢”钱
武帝之后的昭帝、宣帝、元帝和成帝,都继续使用并铸造了五铁钱,形制上和汉武帝时期的几乎没有区别,这有出土发现的、纪有明确年号的钱范为证。王莽改制时,虽然曾经一度废弃了五铁钱,但是王莽铸造的“小泉直一”和“货泉”这两种货币的实际重量都是五铢,名称上虽然不同,但使用的仍然是五铁钱的重量标准。经过王莽篡位的短暂混乱,刘秀在农民起义与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下,于建武元年(25)中兴了汉王朝。但是,五铁钱却早在两年前更始帝攻人长安后就恢复使用了,当时铸造的钱史称“更始五铁”,后来刘秀铸造的史称“建武五铢”东汉铸造的五铁钱中,无论是“更始五铁”,还是“建武五铁”,除文字风格、尺寸大小与西汉的五铁钱稍有差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汉灵帝于中平三年(186)铸造的“四出五铁”较为特殊。这种五铁钱因为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分别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郭,被称为“四出文”,“四出五铁”由此得名。汉代的五铁钱很少在背后铸有花纹,灵帝的“四出五铁”钱却铸有明显的四出花纹,灵帝是否藉此昭示有非常之意,今天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当时因为黄巾军起义的余波未平,东汉政权仍然危机四伏,于是社会舆论就将钱币上的变化与国运相联系,认为四出文是分崩离析的凶兆,此钱一出,财富将会循四道而流布四海,天下必将大乱。但是,因为“四出五铢”铸造精良,文字严整,轮郭深峻,很受收藏者的喜爱,后人甚至将四出文称为“古轮钱”,经常被用作绘画的题材,而成为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汉代五铁钱中铸造最差的则非董卓所铸造的五铁钱莫属。董草曾尽收公私铜器,甚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收缴兵器所铸造的铜人,也被他用来销毁铸钱。董卓所铸小钱有两种。初铸的为无文钱,后来又加铸了五铁两字。这两种钱币都轻小粗劣,其实如果仅从轻重上来看,董卓铸造的小钱并不比西汉初年的“英钱”更轻。但是,只是因为钱币上没有铸造文字,便得到了“恶钱”的名声,甚至成为了董卓罪恶的象征。小钱一出,因为购买力低下,物价飞涨,“钱货不行”。当时处于奄奄一息状态下的货币经济,在小钱的冲击下便完全室息了,社会生活于是就倒退到了实物经济的境地。一直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统一北方废除董卓的小钱之后,才又短暂地恢复了五铁钱的流通使用。但是,时间不长,很快就又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实物经济状态。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再次恢复用钱,并铸造了一种新的五铁钱,被称为曹魏五铁。刘备占据西蜀后铸造了直百五铁。“直百”两字为隶书,开创了隶书用于钱文的先河。同时,在一枚钱币上,使用两种字体,也以此钱为最早。直百五铁还有背面铸有察书“为”字的一种,相传是诸葛亮的手笔。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了安抚南方,曾以“键为”为基地筹措军需。繁书“为”字表示的就是“键为”这既是方孔钱币中最早两面铸造有文字的钱币、也是最早的纪地钱。
南北朝时期铸造的五铁钱,虽然钱文中不再标明虚值了,但是,却另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多数钱文中都冠有当时的年号。实际上,这已经属于年号钱的范畴了。
如南朝的萧衍一当皇帝就于天监元年(502)销毁佛寺里的铜佛像2万尊,铸造五铁钱,史称天监五铁;陈朝武帝陈霸先于天嘉三年(562)铸造的五铁钱,史称天嘉五铁北朝的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铸造了太和五铁,钱文中铸有年号太和。因为不能满足流通需要,朝廷于是又鼓励民间私铸,只要铜色精炼,符合标准,便允许流通,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准许民间私铸货币的政策。宣帝时在永平三年(510)又铸造了永平五铁。孝庄帝永安二年(529),推行币制改革,铸造了永安五铢。北齐的高洋后来废弃永安五铢,改铸常平五铁。
在五铁钱家族中,最后的一种是隋五铣。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算北周自立之后,便下诏书废除原来北周、北齐所铸造的带有年号的旧钱,重新恢复并铸造使用五铢钱,他希望用新铸造的五铁钱,统一整顿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多年间紊乱的货币制度。因此,终隋一世,专用五铁钱一种,钱文中没有加铸年号,统称为隋五铁。
五铁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开始铸造使用,到唐朝武德四年(621)改铸“开元通宝”钱为止,正式流通使用了739年。五铁钱是随着汉武帝的盛世而出现的,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久,也是最为成功的一种货币。这说明一个盛世的出现必然是要有一种成功的货币做基础的。
紫轩藏品www.bjzxcp.com全国知名收藏品牌,专注于现代钱币金银币邮票收藏,正品承诺,七天退换货保障,终身质量保证,出手无忧,全网最低。全国统一订购热线:18511218108, 紫轩藏品没有收藏价值的一律不上架,没有投资价值的一律不推荐,选择紫轩藏品为您的收藏投资保驾护航。
下一篇:大师信机之套子清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