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寿山石雕的特点与创作
作者:紫轩藏品网日期:2010-03-04人气:1398 评论: 条发表评论
一、 寿山石雕的溯源
寿山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前之间,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但是它这种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进行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慢慢地渗透出来,后来凝固就形成了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的。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二、寿山石雕工艺特色
工艺雕塑的形式特点体现在它的民间风格、地方特色、流派特性以及西方艺术的注入诸方面,然而各种工艺雕塑品类又都各具自己凝炼成就的一套程式,即在形式上具有自己独特定型式样,推陈出新。
在寿山石作品中,有时采用想象的表现手法,也有着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的总和。有的形象以虚构的形式出现,是客观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例如表现在龙、凤为题材的各种表现形式,它象征着人类的爱的情感,寄寓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有的也采用谐音进行表现,如“年年有余”、“万事大吉”,又如鲤鱼的“鲤”与“利”是谐音,鲤鱼又用来象征生意中受益或赢利,柿子与桔子在一起则表示“万事大吉”等等。采用象征意义表现的有“多福多寿”,如佛手的“佛”与“福”是谐音,所以佛手的一个吉祥意义是祝福,佛手象征着幸福。采用谐音与象征结合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事事如意”等,如用柿子与如意题材雕刻成的作品“柿”与“事”谐音。而“如意”原是菩萨手持的一种佛具,表示吉祥之意,能象征人们所谓的“称心如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常被艺术家用来表现艺术形式,如“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故事,表现为一个胸腹袒露的胖小童,笑逐颜开,手提一大串古钱,足戏三脚蟾,刘海被视为钓钱撒财之神,象征着财源滚滚,生活愈过愈富裕美满。
三、寿山石的创作技法
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
在雕刻艺术上,寿山石雕讲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寿山石雕的最大特点是俏色的利用,寿山石有十多种颜色,色彩绮丽异常,艺人们雕刻之前要经过一番相石的过程,这相石的过程就是要根据其表面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初步构思,刻进去以后出现其他颜色还要进一步地构思。寿山石雕不仅具有边创作边构思、俏色利用非常好的特点,而且强调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没有任何拼接的,整块石头原来什么样刻出来基本上是什么样,都是纯天然的。
通常在一块寿山石上,有红、黑、黄、青等数种颜色,相互交错成自然斑纹。艺匠们根据石块的形状、色泽和纹理进行构思和艺术加工,雕刻成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果蔬、海味等陈设欣赏品和印章、文具、烟缸、水盂等实用工艺品。制作时先凿打出粗坯,剥出大体轮廓,然后用手凿深入刻划,最后经修光、磨光、上蜡而成。制作一件作品,少则费时几天,多则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如今,福州的寿山石雕除了各种类型圆雕及图章外,还与脱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结合,制成各种屏风、围屏、挂联等,远销北美、西欧及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紫轩藏品网http://www.bjzxcp.com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