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大师作品聚世博 每件价值均超1亿欧元(图)
作者:深圳特区日期:2010-04-30人气:1432 评论: 条发表评论
光影轻浅 景致浓郁 法国7件国宝今天开箱
每件价值均超1亿欧元,将在上海世博会上与观众见面的法国6件国宝级名画和1件国宝级雕塑,26日已由专机护送到达上海。28日在世博法国国家馆开箱亮相。这7件作品分别为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凡·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装间》、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以及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
7件珍品由法国奥赛博物馆提供。奥赛博物馆的前身是巴黎为举办1898年世博会而修建的火车站,后改建为博物馆,以收藏19世纪法国美术黄金时代的作品为主,被誉为印象派艺术殿堂,与蓬皮杜文化中心和罗浮宫博物馆并称为巴黎三大艺术中心。据了解,7件珍藏同时出境展出从未有过。而能与之相比的是,戴高乐将军于1963年特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送展美国。所以,这在世博史上又将创下一个第一。法国国宝未展先热,记者特此请教了一些专家,对展品作一简单介绍。
《晚钟》米勒
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法国近代享有盛誉的大画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与美丽的大自然亲密接触,所以他的画作大多描写乡村的美景和贫苦农民的艰苦生活,色调柔和,气韵静穆,极富人间情味,也极富感染力。米勒一生贫苦,死后三十年方被世人所瞩目。其中《晚钟》是米勒一生最成功的作品。据说《晚钟》最初只卖了1000法郎。1875年,米勒因咯血病去世。不久,法国花80万法郎购回《晚钟》并永久珍藏。
《晚钟》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傍晚,在万缕淡淡的霞光中,一对贫苦的农民夫妇正低头虔诚地做着祈祷。远处,无垠的田野的边缘,隐约可见一座灰蒙蒙的教堂,仿佛可听到从教堂传来的钟声。《晚钟》色调柔和,画面感朦胧但主题鲜明。均匀有度的用料使整个画面的氛围显得静穆安详,又不失庄重,与画中人真诚宁静的心境极和谐融洽。米勒让这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妇在晚钟声中暂时忘掉了生活的清苦,时有惆怅的心得到了安慰。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
《咖啡壶边的妇女》
塞尚
保罗·塞尚(1839—1906)后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画中这位并不知名的妇人很可能是塞尚家族位于埃克斯附近居所(Jas de Bouffan)的一名佣人。采用非知名人物原型也表明了画家的原意并非创作一幅心理层面的画像,而是研究不同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及结构。本作品中的各个元素,无论是妇人、桌子或是咖啡壶,都以简化的方式呈现,纵横线条结构严谨,尤其是一些画笔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这种几何方式以及画家对传统透视法的随性表现方式,如图中右下方的椅子,都宣告了空间及形状结构的破坏,很快立体画派便将这一做法进一步发扬。
《餐点》(又名《香蕉》) 高更
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印象派杰出画家。高更的这幅作品,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因为这件作品曾是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角之一。1894年6月2日为了救助朱利安·唐基(Julien Tanguy)的遗孀,高更的这幅作品与其他一些印象派及后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曾一起出售。画面前方,通过对桌上物品大量的色彩运用以及紫色阴影营造出强烈的感官印象,对人物的处理以及画面右上角的明亮处让人想起1860年左右在巴黎兴起的铜版画,同时,对画面前方白色桌布褶皱的描绘手法也会让人想起马奈和塞尚。
《青铜时代》罗丹
罗丹(1840—1917),法国杰出雕塑家。《青铜时代》雕塑和真人一样大,高1.74米,模特是个身材超棒的年轻士兵。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青铜时代》表现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与此同时,它也使雕塑家开始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极端近似意味着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
《阳台》马奈
爱德华·马奈(1832-1883),法国著名画家,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视为大师。绘于1868-1869年间的《阳台》可以看出马奈是从传统中去寻求灵感。每个人物都源于作者的思想之中,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眼神交汇或者肢体语言,这与传统的体现资产阶级生活的画面大相径庭。其实,这是马奈的探索。他画的头部看起来是扁平的,他并不想通过明暗的交互作用画出躯体的立体感,背景中的那位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然而站在前面观看时,他的画比任何一位前辈名家的作品都更接近现实。马奈要探索的正是这种效果。
《阿尔的舞厅》 凡·高
凡·高(1853—1890)后印象派代表画家。《阿尔的舞厅》是凡·高在1888年秋天与高更合作完成的画作。两位画家风格交融的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画上体现的是两位画家经常光顾的一家舞厅。厅顶的黄色灯光以成对的方式,给出一种炫目的错觉,厅内人群之拥挤则通过那些形态饱满并以深色弧线勾勒出外廓的色块来体现,由此凸显出一种富有韵律的起伏感。这在整体上将节庆之日的热闹场面和稍显压抑的气氛之间形成对比。另外,作品也融合了日式风格:重新采用水平线条,并且画作第一层次曲线与反曲线相互交错,线图式外观突出。图案色彩纯粹且反差强烈,让空间具有饱和感,并给人以恐惧感。而画中右侧的女性形象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她仿佛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并传递着一种不安的情绪。透过这潜藏的不安,我们可以读出两位画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凡·高“南国画室”(L’Atelier du Midi)梦想的破灭以及两人最终的分道扬镳。
《化装间》博纳尔
皮埃尔·博纳尔(1867—1947),出生于法国,常被称为“迟到的印象派”。因他对色彩有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和极有说服性的描绘,故有“色彩魔术师”之称。
这幅油画创作于1908年,在1989年被国家收藏并进入奥赛博物馆。作品表现的实际是一幅家庭画像,画面上四个人物形象所处的地点是巴黎歌剧院的一个包厢,最里面隐蔽的那个男的,就是定制此画的约瑟夫,最前面露了半个脸的男的是他弟弟加斯东,以及他们各自的妻子玛蒂尔德和苏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紫轩藏品网http://www.bjzxcp.com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