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可能凡是爱好集邮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集邮狂人”,只要有从大清邮政开办以来关于东莞的有价值的邮品露面,他都会费尽苦心将其“收入囊中”,即使把自己的房子卖掉也在所不辞。
这个人,就是东莞的知名收藏家王晓强,他的收藏史,可以追溯到21年前,而他,出生于1980年,如今仅有33岁。
迄今为止,他可谓是藏尽东莞邮品,凡是已经露过面的邮品,几乎都已经在他手中,可以说,他手上掌握了一部东莞邮政的发展史。
文/图 记者龙成柳 通讯员莞城宣
等了20年的
东莞商埠邮票
“这是东莞商埠邮票,其珍贵之处在于它并未发行。”据王晓强介绍,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大中城市相继被开放为商埠。1865年首先发行的“上海工部局大龙邮票”就是“商埠邮票”。
东莞于1852年开埠,由于众多外国传教士在莞传教,东莞商业发达等诸多原因,东莞曾动议开办商埠邮政并发行商埠邮票,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夭折。该票应为当时商埠邮票的试印样,是东莞商贸繁荣和对外交往频繁的历史明证。
前段时间王晓强知道在英国一个90多岁的藏家要拿出来拍卖。通过委托竞拍,王晓强拿到了这套邮品。
5倍价值藏品
换厚街信函
王晓强的藏品中,有一封盖厚街白露信柜邮戳的国际信函,寄信时间是1918年,邮路由厚街到广州到上海,再到美国檀香山(夏威夷)。
“目前仅见一件,厚街白露为东莞水乡片一偏僻乡村,交通不便,邮件很少见。”王晓强说,当时知道深圳有个藏家手上有这个信函,但是他不肯卖。“去了三四次后,他看到我这么诚恳,就说如果我能找到一个与这个相似且关于深圳的邮品,可以跟我换。”王晓强找到一个广州铁路到达深圳的邮品。“当时我手上的藏品价值是他这个信函的5到10倍的价格,但我还是换了,厚街是我的老家,为了换得家乡的邮品,什么都值了。”
为集邮不惜卖房
“很多人说我长得一副古人相,其实我只是一名‘80后’”,王晓强是东莞厚街人,12岁开始集邮,说起他为什么喜欢集邮,他认为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爸爸是老师,他爱好集邮,我受他影响很大,以前还有笔友,写了信也会把笔友寄过来的邮票收藏起来,这一来二去,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和爱好。”
以前,王晓强集邮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只是收藏一些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邮票,“家里有很多华侨的亲戚从国外寄信回来,我也会把那些邮票收集起来。”
自从上大学的时候,他才算真正开始集邮,边上学、边打工,用打工的钱来买邮品。
而大学毕业后,他在集邮协会上班,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已经用到了集邮上面。王晓强称,“所有的钱都投资到了集邮上面。”
王晓强表示,这些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收藏上面。“甚至把一套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卖掉。”这也难怪他的朋友都把他称为“爱邮如命的人”。
如今,王晓强收藏邮品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买卖或交换邮票,以邮养邮,“钱可以再赚,但家乡的藏品却不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