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票背后藏着多少邮票经济学
作者:邮币卡互动网日期:2013-10-28人气:1671 评论: 条发表评论
从6.4元涨到120万元 猴票背后藏着多少邮票经济学?
“今年的邮票有8套跌破了面值,11月即将发行的毛泽东120周年诞辰邮票会怎么样……”10月21日,在太原南宫邮市,一些集邮者聚集在一起谈论今年的邮票走势。每年10月底,邮市都会迎来一年的盘点,但今年的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有着更多的困惑:全年发行的邮票中竟有8套跌破面值。
全球6000万集邮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在中国,研究邮票经济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话题,正如研究世界邮票史跳不过英国“黑便士”邮票一样,研究中国的邮票史也跳不过1980年发行的庚申猴票。一个集邮者,只有理解了大版猴票如何能从6.4元涨到120万元,才能够真正跨进集邮的门槛;一个投资者,只有理解了“猴票何时卖出都是错,何时买进都没错”,才能掌握邮票投资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新中国集邮事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还没有成熟的邮票经济学,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邮票投资理念。
1980年-1982年:邮票的功能只为寄信
对猴票印象最深的是邮政窗口的一个个工作人员。1971年参加工作,退休前一直在邮政部门工作、如今已是我省邮票投资行业专家的闫守威回忆:1980年猴票发行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其他邮票一样普通,人们随意地在邮政窗口购买猴票,盖上邮戳将信寄出。
在他的记忆中,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猴票的真实故事:
他在交城县邮电局的一个同事,曾将一版猴票压在了玻璃板底下,十几年以后才偶然发现……
原来,这位同事曾是一名邮递员,一次一位村民要求他捎一版猴票(80枚),以备寄信。于是他骑自行车将这版面值6.4元的猴票送过去,但这个村民却表示不需要了。之后,这位同事自己花钱买下了整版猴票。多年后他才发现,当年6.4元的猴票已经涨到了30多万元……
采访中,不少曾经的邮电部门工作者给记者讲述了许多类似的故事。“当我喜欢上集邮的时候,大概是1985年左右,单枚猴票已经涨到了40多元,而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3元,真舍不得买。之后,我等了将近20年,这时的单枚猴票却已涨到了2000多元……”
谈及这段历史时,闫守威说,当时,邮票最主要的职能是寄信,即使是集邮爱好者,也不会花太高价格购买邮票来收藏。另外,当时正值“文革”刚结束,百废待兴,社会的触角还关注不到邮票上,没有形成上规模的集邮群体。
1984年-1986年:集邮品向投资品转变
1984年之后,猴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涨价历程,从15元、20元、30元一直涨到1986年的50元。这时的王俊清是一名年轻的集邮爱好者,他的想法是,在收集齐自己需要的邮票后,重复的一张都不想要。面对价格不断上涨的猴票,他将自己当时的思考发表在了集邮报刊上:邮票是集邮品,不是投资品,买高价票就是助长投机倒把。
当年,这样的观点还赢得了众多集邮爱好者的同感。在集邮界摸爬几十年后,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山西省集邮界青年专家、太原市收藏协会副会长的王俊清默认了邮票功能的这种改变:现在邮票的主要功能已经是投资品,集邮是次要功能、寄信只是附属功能。“邮票投资是一个金字塔,高端精品在塔尖,价格高、数量少,具有较高的升值空间;塔下为大众化品种,价格低、增幅小,邮票投资还是选择塔尖上的精品为好。”王俊清说,这是他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感悟。
谈及猴票涨价,王俊清认为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成规模集邮群体的形成。1982年,全国集邮联成立,当年山西的集邮组织也先后成立。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集邮事业,邮票才开始了涨价历程。之后,全国各地的大小邮市相继建立。
二、猴票的大量消耗导致物以稀为贵。根据不同的测算,猴票的发行量在380万枚-420万枚,在发行的前几年,由于寄信,大量的邮票被耗损了。随后紧接着的生肖“鸡”发行量是931.16万枚,“狗”的发行量是1411.2万枚,“猪”的发行量是1275.9万枚,“鼠”的发行量是2178.7万枚,多的甚至上亿枚;第二轮“猴票”发行量突破两亿,“鸡”更是猛烈增至2亿5千万套……数量多自然难以走俏,加上人们集邮意识增强,用于寄信的邮票越来越少。因此,之后发行的生肖邮票的实际存世量是猴票的数倍、数十倍甚至百倍。
三、与猴票宗师黄永玉的艺术智慧有关。作为一代艺术大师,黄永玉是中国艺术界和文化界的一个地标性象征,吸引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采访中,不少集邮界专家都表达了一个观点:黄永玉的猴是不可超越的,后人已经无法绘出如此出神入化的作品。
1986年-1996年:在收藏与投资间徘徊
到1993年时,王俊清的邮册里静静地躺着11枚生肖邮票,独缺猴票。经过长时间的斟酌、反复的考量,他狠了狠心,花420元买下了这枚自己觉得价格高昂的邮票,配全了生肖大全套。谈到这段历史时,王俊清说,当时虽然花420元买了猴票,但完全是出于爱好,没想去赚钱。每当他说起这件事,就会有朋友感叹,当时你为什么不多买点?王俊清认为自己没有“经济头脑”,但很多人还没有王俊清幸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碍于价格原因,我省集邮界的不少专家都是在猴票高位运行时买进的,一些人至今手上还没有猴票。太原市集邮协会副会长蔡恒宏是我省较早介入邮票经营的专业人士,在他手上卖出去的猴票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但却没有真正在自己手上留住过。
1992年,第二轮生肖猴票面市时,很多集邮者恍然大悟,怎么手上少了第一套猴票呢?于是“庚申猴”的价格在市场上直线飙升。
谈及原因,蔡恒宏说,这个时期,全国各地诸多邮市相继建立,集邮所蕴涵的投资价值已经超越收藏价值。“在精明的投资者眼里,邮票已经是财富的象征,而非陶冶情操的艺术品。但多数人还未想明白这个道理。”
1997年-2005年:遭遇超大发行量“戏弄”
1997年香港回归,人们才真正想明白了邮票最主要的功能是投资,但却遭遇了超大发行量的“戏弄”。
从1997年开始,邮市进入长达10年的低迷期,导火线是香港回归邮票的发行及销售。当年,香港回归是重大邮票题材,中国邮政发行了面值50元的香港回归邮票,价格最高时炒作到六七百元,许多人因此而发财,许多人也因此而倾家荡产。这是邮票市场上一次重大的洗礼。由此,人们终于明确:邮票真正的价值是投资。“当年,该邮票发行时,销量很好。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认为,既然民间如此喜欢,那就多发行点。”这是民间一直在传的一则传言,但也在反面证明了违背经济规律必然带来的严重后果。由于发行量巨大,当年,该邮票就跌破面值,市场上30多元都没人买;至今过去16年,香港回归邮票还在打折出售。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邮票的行情都经历了下跌。猴票也未幸免,但它提前走出了价格低谷。2005年年底,单枚猴票价格卖到1700元。这时,投资邮票已经深入人心,但作为纯粹的投资品,人们又面临着极大的投资风险。这次的教训使得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明白,邮票价格是由适当的发行量决定,在超大的发行量面前,题材和艺术性显得微不足道,投资价值也荡然无存。
但历史往往重复上演,今年以来,8套邮票再次跌破面值。“今年发行的邮票套数太多了,尤其上半年,两个月发行了8套。”采访中,不少邮票投资人都认为,由于发行套数太多,市场根本吸收不了,跌价是必然的。
事情往往是起连锁反应的。以今年3月发行的桃花邮票为例,不仅贬值,其艺术性也广受诟病。一位集邮者讲,桃花邮票共12枚,是近年来发行枚数最多的邮票,虽然采用香味油墨印制,但由于面积太小,设计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集邮爱好者用肉眼很难分清楚12张桃花邮票的名称。
虽然相关部门、投资者、集邮者都认识到邮票是一种投资品,但往往被超大发行量“戏弄”,掌握更科学的邮票投资规律已迫在眉睫。
2005年至今:并非发行量越小越有投资价值
不断高企的价格,使得多数人不敢沾手猴票。
记者统计发现,2005年年底单枚猴票价格卖到1700元后,2006年5月成交价到了2173元,2007年4月成交价到了3180元,2008年2月成交价到了3975元,2009年2月成交价到了4028元,2010年2月成交价到了6678元,2010年4月成交价到了8692元,2010年12月成交价到了9964元,2011年2月成交价到了10812元,2011年3月成交价到了12084元……“不断高企的价格使得投资者选择观望,但越观望价格越高。”“经过几十年的稀释,猴票已经比较分散,集中不到少数人手里,可以排除炒作,反而成了最安全的投资行为。”对于整版猴票高达120万元的价格,王俊清认为,即使是这么高的价格,它还是会上涨。
“猴票价格不断高企与较小的存世量有关。但是,也并非发行量越小就越有投资价值。”闫守威认为,发行量太小的珍稀品和孤品,虽然价格高昂,但失去了大众投资的价值。“民国时期的临时中立大全套,市场上预计只有5套,1995年的拍卖价格就达到160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蓝军邮,市场价在150万左右;全国山河小一片红,市场价在100万元左右;全国山河大一片红,市场价在500万元左右;天安门放光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等邮票每枚的价格都在数十万到上百万元之间。但由于数量极少,价格比较高,对大众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失去了投资价值。”
“邮票要想真正成为投资品,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发行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解读“神话”:我们还缺少邮票经济学
在采访前,记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了不少关于猴票的资料,但多数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分析,分析其发行量、艺术性、印刷技艺、作者等,但结论往往殊途同归:猴票是中国邮票史上的一个神话。
神话就意味着不可复制,但如果我们仅仅认识到猴票只是一个神话,不从中发掘其“不败”的规律,整个行业将不能获得理论上的提升。
从记者的采访过程看,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在总结猴票背后隐藏的邮票经济,其中最精髓的认识是:作为大众投资品,邮票需要一个合适的发行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种认识已经突破、补充、延伸了“物以稀为贵”这一基本经济规律。但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排除一些干扰邮票规律的错误认识。此文写作的目的是希望引起邮票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关注,结合邮票学和经济学,诞生出一门全新的科学—邮票经济学。
下一篇:澳门2013年邮票节精彩纷呈
上一篇:新小本票